1、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小题,50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度彻底破坏 B社会动荡行为失范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D大一统时代的开创2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大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该主张旨在()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 B警示君主施行仁政C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3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李贽提倡“童心说“(注:强调真情实感),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
2、,天理所寓“。据此可知,他们都()A抨击理学 B为专制辩护 C突出人性 D为市民代言4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B确立了理学官方地位C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 D开创了封建伦理纲常5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A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 B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C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 D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
3、弃616世纪中国的王阳明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西方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7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写道:“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潘耒的序言意在说明,日知录()A是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 B强调学问应联系“当世之务”C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经世致用局面的形成8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不同。如表信息可以说
4、明()时期两汉唐朝宋朝元朝明清文学形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节选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我见了女子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A不同地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 B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C我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D小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形式9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据此可知,试诗制度()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5、 D突出了诗歌创作时政性10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较多,见表1。表1 “三言二拍”中与市民有关的篇目数量统计书目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数量11篇13篇9篇16篇18篇由此推知当时()A市镇经济有所发展 B私营手工业占主导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贫富分化现象严重11如图可以用来说明()A书写载体的革新 B文字简化的趋势C书法理论的成熟 D字形构造的统一12“他们不像伊奥尼亚学派那样留心观察事物,他们更加关心思想如感觉、知觉、领悟与表达的全部过程,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途径,一切真善美都是相对而主观的。”这说明他们()A主张理性
6、思维 B注重道德重塑C宣扬“无神论”思想 D肯定人的主观意识13“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时期的作品()A思想内容固守传统 B风格未能实现突破C题材多以宗教为主 D影响范围极其有限14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十日谈和哈姆雷特,我们可以看出()A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B从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到反对宗教迷信C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到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D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15马丁路德说:“告解圣事的
7、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马丁路德 这样说的目的在于()A否定天主教会存在的合理性 B号召人们放弃天主教信仰C鼓动天主教徒退出天主教会 D批判天主教会,宣传宗教改革16据外国教育史记述: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B教会特权被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自然科学的兴起17所谓公意,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它
8、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卢梭强调的“公意”是指()A人非工具 B人民主权 C自由平等 D分权制衡18他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上文中的“他”是()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19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进化论。所谓“自然”是指自然而然,不借助外来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者外来智慧的设计。可见,达尔文学说()A否认了环境影响因素 B为启蒙运动提供依据C与牛顿力学互为补充 D否定了上帝造物说20郭嵩焘认为,中国贫弱的真正原因是“纪纲废驰”、
9、“吏治不修”,“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如练兵、制器、造船、理财,数者皆末也;至言其本,则用人而已矣。”据此可知郭嵩焘的主张是()A“重农抑商”的农本观 B“本末并举”的富强观C“中体西用”的洋务观 D“天朝上国”的中心观21如表为19051910年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语词使用频率语词使用频率汉人216中国臣民5汉族96中国之人民5中国人37中国民族5汉民14中国人民5中国之臣民12中华民国4A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B民主思想成为潮流C三民主义得到认同 D清廷革新能力丧失22(瀛寰志略是晚清名臣徐继畲所编纂的世界地理志。
10、在1848年初版中,他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是他的好友担心这一安排可能会遭到国内文人士大夫的抵触,于是徐继畲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卷一的卷首。 这表明( )A徐继畲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士大夫深受华夷观念影响C把中国地图调放在卷首更加科学 D编纂地理志成为时代风尚2319世纪60年代伊始,中国出现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和实业一体化浪潮,其背后的指导思想使古老的体用范畴被赋予了时代的命题。下列选项中,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A“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况我之所效西人者,但师其长技而已,于风俗人
11、心固无所伤也”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24“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A网络化特征 B智能化特征 C海量化特征 D数字化特征2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A体现了现代化精神 B是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C以反清为核心目标 D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二、材料阅读(共50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2、料一、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副“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
13、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鉴于此,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将它们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他认为,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在他看来,立法权属于议会,因为它代表着国家的一般意志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执行国家的意志由君主或国王行使。因为行政部门需要行动迅速,所以应由一个人管理。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法院由人民阶层中选出的人员组成。孟德斯鸠强调“其中
14、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如果三种权力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那一切便都完了。”摘编自温晓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核心的共同之处。(4分)分析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和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8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
15、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
16、”“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6分)(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积极作用。(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4分)28(12分)阅读思想家的出生地分布及历史地位表,完成下列要求。时期思想家及出生地历史地位或主张春秋孔子(鲁国人,今山东)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战国孟子(邹国人,今山东)“亚圣”西汉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汉代孔子
17、”唐代韩愈(河南河阳)古文运动先驱,开理学之先声南宋朱熹(福建尤溪)理学集大成者明朝中期王阳明(浙江余姚)心学集大成者明清之际李贽(福建泉州)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江苏昆山)晚清魏源(湖南隆回)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广东南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孙中山(广东香山)民主革命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民国陈独秀(安徽怀宁)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蔡元培(淅江绍兴)北大校长,提出“恶想自由,兼容并包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或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写明趋势,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年级*月份月考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
18、、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CCABBC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CCDCBADB题号2122232425答案ABBAA1【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但不是彻底破坏,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是在汉朝,排除C项;大一统时代的开创是在秦汉时期,排除D项。2【答案】B【解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意思是统治者要符合天意,不然会出现大乱,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要求君主实
19、行仁政,具有约束君主的行为,故选B项;“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不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项;“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约束君主的行为,不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约束君主的行为,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善,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李贽提倡人的真情实感,而王夫之肯定人的私欲,认为私欲存于天理之中,所以他们都突出了人性,故选C项;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代表,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而非抨击,排除A项
20、;李贽的“童心说”和王夫之肯定人正当的私欲,都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专制统治而非为专制辩护,排除B项;李贽和王夫之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一定程度反映了市民阶级的代表,但王阳明的思想却是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4【答案】C【解析】“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表明儒学被运用到世俗社会之中,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故选C项;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是指存天理,灭人欲,材料的内容是指朱熹将理学应用到宗法伦理和民间家族制度中,排除A项;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因为理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不是因为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昌氏乡约,排除B项;封建伦
21、理纲常是从汉代就出现了,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命题可知,王阳明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只不过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而已,从而就引发了人们对圣贤的质疑和对良知的追求,故选A项;明朝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理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是在清朝,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调传统的伦理道理,没有被抛弃,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本心”依靠内心自我反省,“信仰即可得救”主张自己内心的虔诚,两者都体现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肯定,故选B项;王阳明时期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其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
22、发展,排除A项;王阳明的心学并未反对教权,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依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马丁路德虽然肯定了人在信仰方面的自主性,但是依然将上帝置于人之上,属于宗教范畴,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潘耒认为日知录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故选B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是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顾炎武主张限制专制皇权,但没有提出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清朝没有形成经世致用局面,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辞藻华丽,半诗半文,带有浓厚的贵族风格;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
23、需要,越来越通俗易懂,这表明我国文学发展呈现出平民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学形式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地域特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学,无法说明不同文学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明清的小说,并未说明其受欢迎程度,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根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可知,唐代通过试诗制度把诗歌和朝政联系起来,突出了诗歌创作的时政性,故选D项;试诗制度突出的是史事和制度与诗歌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表明该制度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排除A项;“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不强调诗歌的艺术境界,排除
24、B项;试诗制度是唐代科举取士的重要制度,不能反映广大下层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市民阶层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并壮大起来的,明代文学中出现大量描写市民的作品,正是城镇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选A项;明代文学中关于市民的作品较多反映了市镇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就此推断私营手工业已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据所学明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折”字从商代到东汉
25、的书写构造和笔画多少,结合汉字从商代甲骨文到东汉隶书的演变趋势可知,图中文字具有简化的趋势,故选B项;图中文字反映的是汉字的发展趋势,不能说明甲骨、简牍、纸等书写载体的革新,排除A项;书法理论走向成熟是在魏晋时期开始的自觉阶段,排除C项;图片说明古代中国文字结构形体日益严整,但字形构造并未走向统一,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途径一切真善美都是相对而主观的”体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主观意识,故选D项;启蒙运动主张理性,排除A项;材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途径,一切真善美都是相对而主观的”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并不是道德重塑,排除B项;材料“他们更加关心思想如感
26、觉、知觉、领悟与表达的全部过程,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强调人的感觉,并没有涉及对神的认识,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知受到宗教神学的束缚,题材多以宗教为主,故选C项;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学思想,不是固守传统,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人文主义,风格有变化,排除B项;文艺复兴影响范围涉及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学艺术,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十日谈描写和歌颂现世生活,赞美爱情和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对人性的肯
27、定,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人性的尊严,成为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故选C项;崇拜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与材料中十日谈和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不符,排除A项;哈姆雷特揭露的是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没有涉及反对宗教迷信,排除B项;十日谈通过概括生活现象,塑造了国王、贵族、僧侣、商人、学者、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比哈姆雷特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层面,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
28、赦罪”可知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主张进行宗教改革,故选D项;材料只是提到“因信称义”,并没有提到否定天主教会,排除A项;“放弃”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虔诚信仰的重要性,并不涉及退出天主教会,排除C项。1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本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中世纪后期西欧学校教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属于思想方面的,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教会特权削弱属于客观原因,排除B项;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才兴起,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所谓公意,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卢梭强调的“
29、公意”是指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故选B项;人非工具是康德提出,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排除A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而非公共人格,排除C项;分权制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为了防止专制维护“公意”,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与材料中“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相符合,故选A项;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和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康德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9【答
30、案】D【解析】据材料“自然而然,不借助外来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者外来智慧的设计”,达尔文学说否定了神的作用即上帝造物说,故选D项;进化论主张“物竞天择”注重环境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达尔文学说产生于19世纪,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进化论,并没有提到牛顿力学,排除C项。20【答案】B【解析】郭嵩焘认为洋务派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懂西方的政教,是舍本逐末,只学习了西方的皮毛,体现了他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和政教的“本末并举”的富强观,故选B项;“重农抑商”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
31、术为应用,排除C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认为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天朝上国”,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根据19051910年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可知,“汉人”“汉族”“中国人”的称谓居多,结合民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主张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不能反映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民主思想,排除B项;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只能反映民族主义的思想,不能的说明三民主义得到认同,排除C项;清廷的革新能力丧失主要是指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没有解
32、决社会矛盾,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不能反映清廷的革新能力,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徐继畬编瀛寰志略时,本来把“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在好友的提醒下徐继畲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卷一的卷首,这表明了晚清的知识分子还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具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故选B项;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A项;把中国地图调放在卷首反映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而非更加科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地图的摆放位置问题,而非编纂地理志成为时代风尚,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从材料“19世纪60年代伊始”、“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和实业一
33、体化浪潮”,可知是洋务运动,“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是不主张学习西方的顽固派主张,与洋务运动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体现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况我之所效西人者,但师其长技而已,于风俗人心固无所伤也”,也认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会影响中国传统习俗,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比较明显的体现了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4【答案】A【解析】据材料 “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可知,作者强调了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特征,故
34、选A项;材料强调网络,并不是智能,排除B项;海量化属于信息的广度,而网络强调联系的紧密,排除C项;数字化强调信息时代的表现形式,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把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体现了现代化精神,故选A项;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所以不是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所以并非以反清为核心目标,排除C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26【答案】(1)内容: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
35、益;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8分)(2)共同之处: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4分)孟德斯鸠思想成功实施的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并通过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任答两点4分)黄宗羲思想影响有限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专制皇权高度强化;理学占统治地位;黄宗羲的思想仍囿于传统治理模式。(任答两点4分)【解析】1)据材料一“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可得立法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据材料一“要
36、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可得立法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据材料一“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可得设立学校、宰相等制度以保障法治目的的实现;据材料一“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可得“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要重视立法与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2)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材料一主要阐述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以法来制约君权;材料二主要阐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思想,来防止专制,维护民主。两者的共同点是反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第二小问原因,在原
37、因分析中,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考虑问题,进行解答。孟德斯鸠思想成功付诸实施的原因是因为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掌握国家政权;启蒙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而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影响有限,从根源上说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居于正统地位,这些因素也导致黄宗羲的思想仍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提出新的治理模式27【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任答两点4分)(2)主张: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
38、在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6分)(3)作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封建神权统治;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任答两点4分)(4)新高度:从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崇尚理性,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把反封建神权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4分)28【答案】示例一:趋势:古代文化重心南移。说明:宋以前,思想家主要是北方人,宋以后,主要是南方人。这与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相符合。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教育发展,人才辈出。示例二:趋势:儒学演变发展。说明:儒学在先秦时期创立发展;在汉武帝时成为官方哲学,
39、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主流思想;唐代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复兴儒学,开理学之先声;宋明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重视思辨,强调伦理道德,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明清之际,秉承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儒学家既批判了理学的不足,又顺应时代发展,发展了儒学;到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面临新的挑战。示例三:趋势: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步步深入)。说明: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对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仿行西方制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陈独秀、蔡元培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了
40、民主科学,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从学器物到仿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解析】据表中信息,指出一个有关古代或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依据表格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儒学家的地域分布由春秋战国、西汉的山东、河北到明清时期的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向南转移的趋势。依据表格的第二部分古代儒家思想代表的历史地位和主张反映出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说明。而近代晚清到民国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