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266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B打击富豪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抑制兼并2要了解范仲淹改革的基本设想和方案,应该阅读( )A.三经新义 B.答手诏条陈十事C.岳阳楼记 D.法经3(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2、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4宋辽关系与宋夏关系的相似之处包括( )双方有和有战 北宋基本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北宋以岁币换和平 辽、西夏历次对宋战争均取得胜利A. B. C. D.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6能够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是(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方田均税法A. B. C. D.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1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

3、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8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9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青苗法

4、募役法 免役收庸法 方田均税法A B C D10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 B C D11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A.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 B.获得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肯定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12(善松老师原创)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A发展经济B整顿吏治C增强军备D重视律令1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 整顿

5、吏治B. 发展经济C. 增强军事实力 D.改革科举制度14(2012年3月宁波“十校”联考)“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A史记B唐六典C宋史会要D清史稿15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核心是( )。A科举考试重视实用 B通过学校培养选拔人才C考试不再考儒家经典 D大力发展军事教育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

6、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民举息于豪民,今之贫民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摘自临川先生文集材料四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社会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政府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概括这一措施的主要特点。材料三反映什么现象?为此王安

7、石主张实行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材料四所展示的社会现象的认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年 代收入(贯)支出(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司马光说:

8、“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资治通鉴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分析实施材料二所述措施后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反映变法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这对当今的改革有何启示?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首先要注意语句的转折词“然而”,正确理解材料中梁庚尧的观点,它是说“市易法”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策”,即“摧制兼并”,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政策”,这才是其“真正本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的选项,对“财政政策”予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包括“市易法”,是开源增收,而

9、不是节流增收,A项错误;B、D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2B解析:简要回顾课本知识即可。3B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4A解析:突破口在,澶渊之战北宋打了胜仗,因此错误,而均符合当时北宋民族关系的状况。5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和所学史实均输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宫廷用品,来减少开支。6A解析:注意“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意味着是理财富国方面的措施,当然其设想还要符合人民负担没有

10、增加的前提,均输、市易法、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其打击的主要是豪强地主、大商人的利益。7A解析:根据所学,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三左右,财税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产的赋税沉重。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打破了

11、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等。8A项地主兼并土地确实会影响到政府在赋税方面的收入,但题干材料明确反映出当时政府的收入急剧增加,因此可以排除;B是事实,但不是造成政府收支不平衡的原因;D项有一定迷惑,“军费开支巨大”确实是造成北宋政府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但前半句“统治者对外扩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由于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官僚队伍臃肿膨胀,军队人数剧增,朝廷开支不断扩大,C正确。解析:。9D解析: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10D解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答案为D.11D解析:支持范仲淹的是宋仁宗;反对改

12、革的人非常多;改革失败,积贫积弱局面没有变,ABC错误,但“庆历新政”揭开北宋改革的序幕。12B解析: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13A解析:简要回顾课本知识即可,范仲淹认为改革的中心问题在于吏治的整治。14C15A解析:B容易造成干扰,问题是以前的学校也有培养选拔人才的功能。王安石科举考试改革的出发点是为改革培养实用的人才。“实用”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二、非选择题16现象: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措施:设市易务(实行市易法)。特点:政府干预市场,平抑物价。平价收

13、购客商滞销货物,客商从官府赊取所需货物,向政府交纳一定息钱。现象:在农民青黄不接时,豪强之家放高利贷,人民困苦不堪。措施:青苗法。认识: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民的负担,稳定了北宋社会经济,也损害了大地主或大商人的势力,因此受到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保守派势力反对和攻击。(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17现象:北宋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减少,收入逐年增加,到11世纪中期,支出超过收入,出现财政危机。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冗官”、“冗兵”、“冗费”,财政支出大增;地主兼并土地,隐产逃税,农民贫困破产,政府赋税收入减少。关系:针对材料一反映的财政危机,材料二中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兼并,推行免役法。作用:减轻了农民劳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发展生产,增加了财政收入。问题:免役法在执行中操之过急,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触动保守派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受到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攻击。启示:有正确的改革目标,还必须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式;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求快;用人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必然牺牲部分人利益,招致反对,不可能一帆风顺。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