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2月)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 司马迁继父志,任史官,受宫刑,发愤著史记,终成“史家之绝唱”。子长著史有血有肉, “史”“我”相融,史家的“爱憎分明”尽显其中。由此可见 A.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客观 B史学家的个人情绪情感、是非标准左右了史书的编撰过程 C研究历史、再现历史,应先对历史认知者的人格心理作一番考察 D太史公以史抒情、以史达志,个人心理对著史影响超越社会心理 2. 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
2、时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体现秦代整齐划一的治国理念,而他又是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理念。故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权制度的理论来源 3.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A与书法相伴而生 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 D画、诗、书
3、相融【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这是突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艺术中国画 4.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指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B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C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答案】D
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只能回答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这是常识问题。最适度的运用就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内开发土地的潜力。所以“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一经济形态还有自给自足、规模小、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等显著特点也是在考试过程中很容易想到的,也是教材中常讲到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5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5、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传统外交强调华夷之辩的夷夏外交,在外交文书上有所体现。现在“照会”、“申陈”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平行照会”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甲国外交的近代化,表明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6.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
6、,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各省没有勤王而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表明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东南互保” 7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
7、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由此判断A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与人民战争路线C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白始至终都是独立的D国民政府曾期待国际力量援助【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来看“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可见武汉会战是在国际援助无望的情况下的持久战与消耗战。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武汉会战 8.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材料表明本届代表A.是由普选产生的 B有制定法律之权C具有广泛代表性 D选举的依据是
8、1954年宪法【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来看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成分复杂,这说明它有广泛的代表性。结合所学可知,先是地方各级人大召开,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由全国人大制定宪法。故D说法错误。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 罗马元首制建立后,皇帝更为频繁地授予希腊人以罗马公民权。一些希腊人,主要是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也通过书面申请或他人举荐等方式从皇帝那里谋求官职或包括罗马公民权在内的民事权利。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B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界限不复存在C罗马公
9、民权成为一种特权和荣誉D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是慑于罗马皇帝权威的 10. 有学者认为,15世纪欧洲的绘画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它严格按照物理学规律来绘画,肯定自然主义,反对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该观点A描绘了艺术与科学的必然关系B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C否定 了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D诠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条件【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 15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
10、创造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故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影响 11. 图8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力演变曲线图,从变化中看出 A.近现代自 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在西方一直保持最大的影响B70年代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80年代以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再次占据统治地位D 经济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理论自身的完善【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采取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自由主义失灵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得到西方国家重视。二战后,国家资本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实践。到了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了,主张减少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抬头。故本题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新凯恩斯主义 12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
12、得到提升【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看电影吃爆米花原先是禁吃,后来流行起来,并风靡全球。这表明影院观影习惯是适应观众的需要。故选B。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饮食习惯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 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
13、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9分)【答案】(1)(6分)英国最先发生工业
14、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传统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的研制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6分)(2)(10分)特点: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列强长期主导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铁路发展艰难,建造速度慢、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6分)原凶:两半社会,国家主权不独立、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传统观念的制约等。(4分)(3)(9分)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 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3分)看法:中国人口密度大
15、,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发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基础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服务设施、增加安全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跨国铁路运输网。(6分)(言之成理、答够三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以工业革命的知识,可以表述为: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传统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的研制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鸦片战争前后
16、,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特点可以答成: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历程;列强长期主导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铁路发展艰难,建造速度慢、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原因可结合所学,答为:两半社会,国家主权不独立、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传统观念的制约等。(3)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地位可结合表格归纳为: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
17、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关于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难度较大。可以从我国基本国情、铁路与经济的关系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等方面作答。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近代以来的交通 1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附:蒲
18、松龄(1640 -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12分)【答案】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3分) 二、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
19、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9分)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设问开放,对文学欣赏要求较高,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文学与史学的关系来论证。也可以从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和蒲松龄的个人遭遇来揭示蒲松龄的创作情怀。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时代特色明清小说 1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宰相匡衡改“郊祀”之议:“即于云
20、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材料二 在汉儒刘歆帮助下,王莽根据周礼制定了元始仪,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畸 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畤的功能。自元始仪成立,遍布于全国的祠畸就 此退出了国家祭祀舞台,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匡衡提议“郊祀”的
21、理由。(不得照抄原文,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郊祀”最终取代遍布全国的“祠畸”的社会根源。(6分)【答案】 (1)(9分)第一:原来的祭祀地点(云阳的泰畴)方位不合古制。第二:皇帝祭天地需要长途旅行,安全无保障。第三:皇帝为祭祀频繁出行,劳民伤财。第四:郊祀是古代帝王的传统做法。第五:郊祀符合“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的天人感应理论。(每点3分答三即可得9分,不得照抄原文) (2)(6分)汉代国家的统一;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每点2分,共6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即于云阳(地名)立
22、泰畸(祭天神之处)。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可以归纳为:第一:原来的祭祀地点(云阳的泰畴)方位不合古制。第二:皇帝祭天地需要长途旅行,安全无保障。第三:皇帝为祭祀频繁出行,劳民伤财。第四:郊祀是古代帝王的传统做法。第五:郊祀符合“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的天人感应理论。(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郊祀”遍布全国的社会根源要结合汉代社会政治和思想状况来分析。可以表述为:汉代国家的统一;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
23、位的确立。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汉代的祭祀“郊祀” 1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与张謇,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政治家,被誉为“国父”;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实业家,被尊为“实业之父”。他们均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材料一 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天下将沦”,唯实业和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1 910年南洋劝业会召开期间,张謇发起劝业研究会,提出振兴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
24、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民国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以振兴实业,其主要内容为:(1)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2)修筑总共10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3) 修筑100万英里长的公路网;(4)整治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4)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5)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6)发展轻重工业和现代农业,规划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项实业。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异同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7分)【答案】(1)(8分)
25、相同点:认为实业乃救国之本;借鉴西方实业经验。(每点2分,共4分)不同点:优先发展方向:棉纺与钢铁工业交通与运输;主张更多基于地方、民间立场主张则更多基于全局、国家立场(每点2分,共4分)(2)(7分)1 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张謇和孙中山的爱国情怀;中国与西方的现实差距;西学东渐的影响。(每点2分,共7分。言之成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欧洲富强之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可见,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的相同点为:认为实业乃救国之本;借鉴西方实业经验。不同点结合“振兴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和 实业计划的内容,可见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优先发展方向:棉纺与钢铁工业交通与运输;主张更多基于地方、民间立场主张则更多基于全局、国家立场。(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形势来归纳:1 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剧;张謇和孙中山的爱国情怀;中国与西方的现实差距;西学东渐的影响。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张謇实业救国;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