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238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福建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俄国十月革命1(2015福建龙岩一模2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二月革命后”,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故A项错误;列宁的四月提纲提出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体现了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故B项正确;七月流

2、血事件说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与临时政府决裂,而题干信息是二月革命后,故C项错误;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题干信息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福建厦门二模24)“(它)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A鸦片战争 B普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英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普法战争是普鲁士(德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两国均属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

3、的战争,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俄国在一战后,发生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材料“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福建福州二模23)“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己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决定性的一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A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B两极格局的结束C欧洲迈向政治一体化 D第三世界的崛起【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 【解析】60年代初,“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与“1989年”不符,故A项错

4、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而“1989年”东欧剧变影响了苏联的解体,故B项正确;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与“1989年”不符,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但与“1989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5福建福州二模21)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

5、出的背景是()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1921年,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与“1920年”、“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不符,故B项错误;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

6、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与“1920年”不符,故C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与“1920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福建福州一模23)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俄国在

7、十月革命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1921年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福建宁德二模23)1920年12月,列宁说:“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这一认识()A体现四月提纲的革命精神 B推动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表明苏俄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 D促成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四月提纲是1917年提出的革命纲领,与

8、题干中的经济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斯大林掌握领导权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才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错误;1920年苏俄正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之中,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列宁说:“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 可知其指的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准备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答案】D4(2015福建三明二模21)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二者的共同点是() A促进工农业生产增长 B把农业作为改革的切入点 C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考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罗斯福新

9、政旨在减少工农业的盲目生产,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把金融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为了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 “斯大林模式”1(2015福建莆田一模18)斯大林选集载: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这表明苏联()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 B认识到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将采用独特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D欲通过借用外债进行工业化建设2(2015福建厦门一模

10、23)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这表明当时苏联()A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 B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C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 D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从材料“1952年”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19251953年),并没有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 ,苏联进行了农业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

11、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C项错误;从材料“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可知,当时苏联对集体农庄进行集中生产和管理,不允许独立生产,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福建宁德一模15)苏联学者指出:“斯大林主要是列宁学说非本质立场的继承者。在对待列宁遗产方面他的非连续性显然占优势。”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 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C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D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斯大林时期没有延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

12、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的政策,斯大林上台后放弃了该政策,与题中“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相符,故B项正确;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C项错误;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B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2015福建龙岩二模24)今天,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较客观的是()A“他在现代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B“在我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C“他主要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给了我们自由。”D“现在俄罗斯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而这首先是戈尔巴

13、乔夫的过错。”【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该评价较客观,故A项正确;“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的评价有失客观,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影响,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走上歧途,是不成功的,“他给了我们自由”的评价夸大了其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俄罗斯落后是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影响的结果,认为首先由戈尔巴乔夫承担责任,有失客观,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福建泉州二模22)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

14、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政府制定政策的绝对性,并非是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福建三明一模2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的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 【解析】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政局的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开展私有化,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