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226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历 史 (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

2、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创建了国家的雏形 出现贫富分化 生产力水平提高 产生了私有制A BC D【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看出国家的雏形的信息,故错误;根据材料“大墓不但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精美小墓墓坑窄小”可得出,出现贫富分化,故正确;根据材料“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

3、可得出,生产力水平提高,故正确;根据材料“大墓不但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精美小墓墓坑窄小”可知,产生了私有制,故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2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占卜的内容,它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由此可知( ) 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 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 甲骨文实现了文化普及A B C D【答案】A【解析】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商朝的文字,因此是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故正确;文字中的记载都与“商王占卜”有关,反映了商朝王权色彩浓厚,故正确;从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甲骨文记录的非常详细、详实,说明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故正确;据

4、材料“商王占卜的内容”说明是贵族使用的文字而不是普及大众,故错误,A正确,排除B、C、D。3据先秦古籍记载:黄帝、尧、舜等五帝后期,邦国林立,“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虞书-大禹谟)、“明明我祖,万邦之君(夏书五子之歌)。据此可知,五帝后期( )A已具有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了完备的国家管理体制C奠定了周代分封制度的基础 D形成了严重的分裂对抗状态【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野无遗贤万邦之君反映了的万邦既有一位共同的首领,也注重选拔相应的管里人员,这说明已具有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早期国家管理处于初创时期,不可能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B项错误;周代分封制度是在征服地方部落的前提下,人为建

5、立的地方邦国,与材料中的万邦咸宁明显不同,C项错误;材料中的万邦咸宁说明各邦处于和皆共存状态,而不是分裂对抗,D项错误。4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答案】A【解析】题干中前者是东汉班固对儒家的认识,因为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有班固对儒学的认识是重教化;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是

6、彻底的否定,才有忽视儒学的认识,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两种认识源自于时代和个人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中两种对儒学的认识不是因为王朝更替,是因为认识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儒家的多元性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胡适的认识不是因为文化转型,而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文化全盘否定而造成的,故D项排除。5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提出“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多。”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答案】D【解析】“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

7、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多”说明李悝主张重农抑商,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故C项错误。6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道于老师孔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一思想,理学家程颢曾经指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 )A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 B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束缚C有利于和谐社会形成 D得到民众普遍自觉遵守【答案】C【解析】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

8、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知,其强调的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材料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并非是维护等级制度,排除A项;料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对人的束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普遍自觉遵守”过于绝对,排除C项。7“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海内为一”“扫六合”“始皇帝”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对秦始皇建立统一

9、的封建王朝进行评价,A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以法治国、民族关系以及统一文字等信息,排除B、C、D。8有学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在当时,虽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统天下方能解决周制弊病与战国乱局,但这个统一天下的新主,在整个关东六国看来,绝不应当是秦国。对该学者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国大相径庭 B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C六国对解决战国乱局的看法不统一 D秦朝因施行暴政导致灭亡【答案】B【解析】材料“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体现的是文化差异使关东

10、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9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对下表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汉代司马迁史记“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咸卒陈胜等反”,“三年秦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代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当代学者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

11、、壁柱、明柱、柱基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A杜牧阿房宫赋作为文学作品有虚构色彩,可信度最低B随着史料的积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C司马迁作为西汉史学家,与秦朝比较接近,故更能还原历史D文献与考古互相辩驳利于还原历史真相【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文学、文献和考古成果等各种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阿房宫,因此“文献与考古互相辩驳利于还原历史真相”说法正确,所以D正确;文学作品不完全是虚构的,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所以A错误;“随着史料的积累,后人对

12、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说法绝对,所以B错误;C项中“更能还原历史”说法绝对,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也会带有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C错误。10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诸侯特权 B削弱王国力量C保证国家收入 D加强地区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可知,其目的是削弱王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维护诸侯特权” 说法错误切与题干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11汉代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如图

13、反映了当时( )A统治区域的扩大 B民族关系的概况C地方制度的演变 D丝绸之路的开辟【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中的路线起点和终点以及骆驼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汉代的丝绸之路,D正确;丝绸之路是商路,不等同于统治区域,排除A;仅仅从丝绸之路线路无法判断民族关系,和地方制度情况,排除B、C。12汉朝,“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西方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C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与

14、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而有商贸往来,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3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可知,魏晋时期南方亩产不断提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故答案为D项;孝文帝属于北朝皇帝

15、,材料涉及的是南朝,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南方亩产增加,与北方政局动荡关联不大,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亩产信息,无法得出C项说法。14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 )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 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可知占城稻具有“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的优点,能够抵御轻度干旱,这可以

16、增加亩产,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选D项;南北粮食并未融合,排除A项;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不属于外来农作物,排除B项;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才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1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D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在江南活跃起来,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而北方谷帛等实物货币仍然比

17、较流行,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D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排除A;北朝多用实物交换,说明其商品经济发展有限,排除B;根据题干可知,南方经济发展情况较北方好,但北方是国家经济重心,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1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A发生了牧野之战、淝水之战 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C江南区域动态开发已经完成 D儒道佛合流形成理学【答案】B【解析】根据“两晋”“宋齐”“梁陈”“南朝”等信息可知,这段话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魏晋南北朝,

18、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淝水之战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刚刚开发,不是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理学形成于宋代,故D错误。1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答案】B【解析】在武则

19、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才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故B正确;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并非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C、D是武则天的政绩,但都属于武则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18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

20、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说明隋朝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物资丰富,从而储备太多。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19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 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答案】D【解析】据材料“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可知,明经、进士出身的宰相越来越多,说明科举制逐渐得到认可,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就进一步打

21、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导致了世家大族的进一步衰落,故选D项;郡县制的设立已经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科举出身的宰相数目增多不代表科举制完善并成熟,排除B项;题干只提及明经、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增加,并未提及其主要负责的内容,排除C项。20俸禄是指官员的报酬。春秋时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诸侯国普遍实行谷禄制。秦国的官俸以“石”为级制计算官禄,而楚国用“担”来计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宗法制受到冲击 B分封制遭到破坏C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官职制度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不再授予贵族封邑食田,

22、而是按其官职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应数量的谷物作为俸禄,谷禄制的推行反映出这一时期官职制度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受到了冲击,A项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与各诸侯国实行谷禄制不符,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谷禄制普遍的实行不能说明贵族政治“开始”瓦解,C项错误。21唐太宗对流落“外蕃”的人口,采取回归者免除徭役与赋税35年的措施。此举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内地”,仅贞观三年(629年)自塞外归来者就有120多万人。这一举措(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助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C导致均田制瓦解 D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内地”可知,这一举措充实

23、了“内地”的劳动力,助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B项;中央集权强调的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是通过削弱地方权力体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均田制的瓦解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的,并非材料中的举措,排除C项;民族政策是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政策,而据材料“流落外蕃”“回到内地”可知,这一举措针对的并非民族问题,排除D项。22晋律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这一规定体现了( )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 B礼法融合的开始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 D宗法观念的淡化【答案】A【解析】“准五服

24、制罪”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将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现,故选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礼法开始融合,排除B项;“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是法律与教化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是宗法观念的强化,而不是淡化,排除D项。2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和北魏等少数民

25、族政权都重视儒学,这说明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前秦和北魏,不能代表所有统治者,故A项错误;三教合一在隋唐时期实现,故C项错误;D项错在“完成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24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

26、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B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C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公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在西汉中期,董仲舒何以会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

27、采取了黄老无为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几十年后西汉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的结果,皇帝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有所发展,因此汉武帝时期仅靠黄老的无为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儒学在经历春秋战国、秦朝的坎坷经历后,身处逆境的儒学在不断改变自己,加强自己,这样在入世过程中也就日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王永祥 霍艳霞董仲舒“独尊儒术”功过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子扶苏的担忧。(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代“独尊儒术”能够被提出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两者的异同点。(10分)【答案】(1

28、)担忧:国家初步统一,用严刑酷法会使天下不安定。(2)原因: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儒学在坎坷经历中的不断丰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3)异:秦始皇是用暴力手段禁绝一切学说,除了法家;西汉是用儒家思想取代其他学说。秦朝时期焚书是秦暴政的体现,最终造成秦的灭亡;西汉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巩固了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同: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都是为了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的专制措施。【解析】(1)担忧:根据“天下初定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得出国家初步统一,用严刑酷法会使天下不安定。(2)原因:根据“汉武帝时期仅靠黄老的无为

29、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得出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根据“儒学在经历春秋战国、秦朝的坎坷经历后,身处逆境的儒学在不断改变自己,加强自己,这样在入世过程中也就日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得出儒学在坎坷经历中的不断丰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3)异:根据所学,可从秦始皇是用暴力手段禁绝法家外的一切学说,西汉是用儒家思想取代其他学说;秦朝时期焚书最终造成秦的灭亡,西汉时期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巩固了西汉大一统局面等分析总结。同:结合所学,可从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属于思想文化的专制等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同点。26三星堆考古发现表明,蜀地曾有一个特色鲜明的

30、古代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从遗址中神像、礼器、祭品的规格、数量、形态来看,当时祭祀的规模和场面都已达到了非常宏大和热烈的程度,不断强化了神权国家的思想理念、向心力量和统治能力。川西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宽松的人文环境,使祭祀的许愿和人们的愿望比较容易实现,更加强了三星堆祭祀活动的灵验性和影响力,吸引和汇聚多方面的人员的文化前来参与,促进了文化、艺术、经济、技术,乃至思想观念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长江上游一个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心,在东方文明和世界古文明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材料二 三星堆文化以祭神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原始宗教体系和

31、多方朝觐的宗教圣地;人像、神像、器物的造型艺术上表现出奇特的形式和手法,并且被注入了人的灵气和情意;令人惊叹的是不仅历史上对三星堆遗址没有任何记载,而且这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出现和消失又是那样突然和诡秘。从总体上看,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发展起来的,而外来文化的加入又大大促进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祭祀活动在古蜀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星堆文化发现的重要意义。(6分)【答案】(1)作用:维系国家统一;推动工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

32、经济发展;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2)重要特色:神圣的信仰;神奇的艺术;神秘的历史。重要意义:丰富了人们对古蜀文明的全新认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见证;对研究世界上古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解析】(1)根据材料一“不断强化了神权国家的思想理念、向心力量和统治能力。”可知维系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从遗址中神像、礼器、祭品的规格、数量、形态来看,当时祭祀的规模和场面都已达到了非常宏大和热烈的程度”“川西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宽松的人文环境”可知推动工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吸引和汇聚多方面的人员的文化前来参与,促进了文化、艺术、经济、技术,乃至思想观念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多元

33、文化融合发展。(2)特色:根据材料二“三星堆文化以祭神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原始宗教体系和多方朝觐的宗教圣地”可知神圣的信仰;根据材料“人像、神像、器物的造型艺术上表现出奇特的形式和手法,并且被注入了人的灵气和情意”可知神奇的艺术;根据材料“令人惊叹的是不仅历史上对三星堆遗址没有任何记载,而且这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出现和消失又是那样突然和诡秘”可知其神秘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丰富了人们对古蜀文明的全新认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见证;对研究世界上古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等方面分析。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五代后晋刘昀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

34、渊)。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唐太宗入冥记1900年出土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结合所学知识,辨析以上材料的史料价值。(6分)【答案】史实价值:旧唐书和资治通鉴

35、分别是成书于五代和宋朝时期的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但是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并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且受时代所限有矛盾之处,须加以辨析并与其他史料印证。唐太宗入冥记是武则天时期的民间话本,属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发现的新史料,可对研究“玄武门之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但是民间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需谨慎使用。【解析】史实价值: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分别为成书于五代和宋朝时期的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同时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未必完全反映客观史实,并且受时代所限有矛盾之处,须加以科学辨析,特别是要与其他

36、史料印证;根据材料中“唐太宗入冥记1900年出土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可知,唐太宗入冥记是武则天时期的民间话本,属于文学作品,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主要体现了当时的民间舆论;并且唐太宗入冥记是近代发现的新史料,一方面可以为研究“玄武门之变”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作为民间文学作品,因其有虚构成分,更需谨慎使用。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摘自(南朝

37、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材料二 中国文明的独特个性亦内在地体现于审美之中。周代以来,特别是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儒道互补的审美传统。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然而尽管如此,魏晋审美的定势却对中国往后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唐代开国之后不久,便有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在成长和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蔚为大观。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摘编自中国文明史材料三 下面为两幅唐代艺术品(局部图)。(

38、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流行怎样的社会风气并分析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审美意向有了哪些新发展并指出这些审美意向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8分)【答案】(1)社会风气:以貌取人;精神颓废,浮华虚无,缺乏道义。形成因素:社会动荡;世家大族掌控政权,社会阶层趋于固化;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使儒学面临危机。(2)新发展:崇尚壮丽、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丰满的价值取向。社会现实:经济上国力强盛;政治上和谐统一;文化上思想多元,兼收并蓄。【解析】(1)社会风气:据材料一“潘岳妙有姿容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得出以貌取人;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得出精神颓废,浮华虚无,缺乏道义。形成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魏晋的政局,从社会动荡、士族势力、佛道传播等角度予以分析。(2)新发展:据材料三中两幅艺术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崇尚壮丽、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丰满的价值取向。社会现实: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唐代的社会背景,可以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兼收并蓄等方面来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