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36中国结_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1209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36中国结_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36中国结_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语文说课36中国结_西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年级上语文说课-36中国结西师大版2019一、说教材分析中国结这篇课文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第三、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 二、说学情分析1.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所包括的深刻寓意并不了解,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2.学生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的

2、地方做标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三、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国结的寓意,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激发学生关注中国民间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四、说教学准备中国结的实物和课件五、说教学设计:中国结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意,指出中国结已经成为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

3、的教学时,思考了很久,根据课文内容及所教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做了以下尝试。一、突破重点,变序教学。本节课,本人打破常规教法,采用变序式教学来学习本文。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没有面面俱到,一个自然段紧接一个自然段挨个讲解,而是采用了紧抓重点段详细理解,个别段落采取以读带讲。具体做法是:先详细学习了3、4、5三个自然段,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又有取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了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并让孩子们勾画出重点词语及表达中国结寓意的句子来细细理解和品读。第四自然段采取了以读带讲的形式。因为第四自然段是个过渡句,同时是个过渡段,这在平时的教学中同学们都见的多了,也能很快的在文中找见,也知道它的作用是承接了上文,引

4、起了下文的。因此我采取了以读带讲的形式。对于第五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孩子们思考:“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继而将丝线的头和文中所指的“头”相比较,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了课文中所指的“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又通过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中华儿女对中国结的宠爱来揭题中国结为什么要这么取名?然后通过一句过渡句:“中国结只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饰品吗?”来引入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第六自然段。中国结不只是中国人喜欢的饰品,外国人也很喜欢它。二、品词析句,循循善诱。在进行重点段,即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讲解的更加详细:先让孩子们熟读重点句子,通过他们个别读,比赛读,本人相机指导读等形式,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充分

5、理解句子的含义。并通过观看精美的中国结图片,感受中国结的精致独特以及样式繁多,进一步充分理解重点词语“巧夺天工”、“变幻无常”和“叹为观止”,让学生们深刻体会本段概括句:“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这句话的含义。在进行这个环节时,通过观看一个视频材料,即简单的中国结的编制过程。让孩子们观察中国结的手工制作,通过简单的一绾、一抽、一穿、一绕、一缠、一结,就立即编织出这么精妙绝伦的中国结,不由发出啧啧称赞,深刻体会到人工制作胜过了天然。即“巧夺天工”的含义,当孩子们观察了很多种类的中国结图片,很自然地理解了“变幻无常”这个词语,不由得发出感叹:多美的中国结!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继而很轻松地理解了什么是叹为观止。很遗憾,由于不能上网,这个视频材料没能看成,所以自己感觉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三、课件激趣,注重巩固。当孩子们轻松掌握了3、4、5三个自然段后,又通过课件出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尽可能让孩子们达到熟练背诵重点段落的目的,力求达到高效训练、高效课堂。当师生总结了课文内容,接着又课件出示了中国结的资料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最后通过课件欣赏歌曲中国结让孩子们融入浓浓的中国情氛围,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以上这些就是本人设计的中国结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尽管本人感觉设计的比较精心,但是仍有许多疏漏和不完美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