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基础知识1.看拼音写汉字。 zo chn hn z xin yn f zhun d bn2.我能填。 png di h( )坝 ( )表 ( )蝶( )果 ( )领 二( )( )等 爱( ) ( )水3.填词练习。 ( )的服装 ( )的小鸟 ( )的枝干 ( )的国旗 ( )的铜钟 ( )的粉墙4.我会选:把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安静 宁静 平静(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 )。5.按要求完成句子。(1)缩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2)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
2、德昂族的。(用加点词写句子) 动物园里有很多动物,有 ,有 ,有 ,还有 和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
3、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本段共有_句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
4、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3、选文描写了民族小学的学生( )的情景。A.安静和热闹 B.上
5、课和下课 C.窗外和树下4、文中这些山里的“朋友”包括_、_、_这三种动物。5、用“_”画出选文中表现“窗外安静”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了 6、下面选项中对语段中第三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鸟儿和蝴蝶也喜欢读书。B作者这样写更能突出我们的民族小学很美。C作者把鸟儿、蝴蝶当人来写,十分生动,突出了同学们读得认真、动听。(二)课外阅读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要碰到三层楼的楼顶了。说它粗壮,确实够惊人的,它那灰褐色的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同学们最爱在大树下
6、游戏、玩耍。一阵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地响,似乎老槐树也同我们一起发出了欢笑。 1写近义词。 确实( ) 似乎( ) 2在文章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 矮小( ) 稀疏( ) 3校园的老槐树有多高?有多粗? 4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 ”将它画出来。你能仿照它也写一个比喻句吗?三、小练笔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仿照例子写一写。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在认认真真地写着作业,教室里特别安静,静得一根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 早晨 汉族 鲜艳 服装 打扮 2.坪苹平 代带戴 蝴胡湖3. 鲜艳 欢唱 粗壮 飘扬 古老 洁白4. 安静 平静5.(1)铜钟挂在枝干上。(2)略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1.42. 安静和热闹3. B4.鸟儿 蝴蝶 猴子5、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6、C (二)课外阅读1 的确 好像 2 高大 茂密 3它的树梢快要碰到三层楼的楼顶了。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4. 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5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