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人教新课标 今天评课的主题词是“回归”。去北京参加培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一位教授说的“小学语文姓语”。这个概念界定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原来的课改过分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所以语文课有些重“文”轻“语”。而在新一轮课改中,一方面继续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也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地位。这是一种价值的回归,这种回归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马老师这节课的看法。一、回归自然。马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常态的语文课,她把自己古诗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用最自然,最朴实的方法呈献给大家。这首古诗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她在课前看秋天
2、图片带领学生走进秋,感受秋。这一导入自然引入单元主题,又为下面理解诗中意境做下铺垫。接下来解析课题时,因为“书”的意思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她采用了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分辨字义,理解诗题。还有诗句的教学中对于“知有儿童挑促织”的理解,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和渲染,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你有过捉蟋蟀的经历吗?你捉过别的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记忆中童年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目标取向,力求做到自然过渡,水到渠成。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的本色,体会语文的原汁、原味。二、回归简单。“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这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真言。马立新老师把这句箴言恰到好处的落在了她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地
3、说体现在预设简单,组织简单、策略简单。我们就以识字教学为例:这节课生字不多,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独立识字的能力,所以马老师借助课件把生字和文中词语结合起来,以检查的形式,让学生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在反复地认读中强化记忆。写字指导时,从结构观察到笔画指导,她都极尽简单平实,先要求照着例字认认真真写一个,再同桌互相评议。经检查后针对共性问题点拨指导,然后要求再认认真真写一个。虽然学生这节课只写了两个字,但是因为要求到位,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这两个字。正像一位专家说的:“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炼一些。把课讲得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它不是
4、把语文教学简单化了,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三、回归真实。记得赵景瑞教授培训时说过:语文教学要落实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马老师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图画、注释让学生自己读懂诗意,通过韵味十足的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配合句式训练学习表达方法,实现了语文阅读的三得。最难得的是她并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朗读指导还是阅读理解,学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去表达,这些课堂生成真实地呈现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进一步显示出马老师的教学智慧。最后的拓展,旨在贯通古今文化,延展诗中意境,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多元解读,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马老师这节课,情趣兼具,智能兼顾,让我们返璞归真,重寻语文的本色。同时也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得意、得言、得法”“入文、入情、入境”,再一次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