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5古诗两首菊花人教版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
2、世有元氏长庆集。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元稹题跋像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担任过南顿丞,其父元宽也曾担任过兵部郎中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
3、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母不仅持家有道,还亲授元稹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
4、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
5、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9 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
6、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氏在洛阳没有住宅,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履信坊韦宅。主要成就 官场 校书郎贞元十九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左拾遗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白居易同及第,元稹授左拾遗,因锋芒毕露,上书直言,九月贬为河南县尉。监察御史元和四年(809年),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第二年春,奉命出使剑南东川。文学 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
7、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一至七言诗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文学特点 元稹诗文兼擅
8、,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莺莺传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很大分量,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喻,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
9、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