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整体解读: 准确地来说,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故事片祖国的花朵中中的插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歌曲旋律清新流畅,富于民族风格,歌词充满诗情画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应该属于诗歌体裁的一篇课文。从三年级开始,苏教版每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安排的都是一篇现代诗歌,如长城和运河、老师,您好!。我以为,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是要从三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有关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写作特色、以及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文体的开始,在整册教材中作用不可小觑。二、文本细读: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题中“荡起双桨”代指“划船”。借代是诗歌常用手法,读起来也比“让我
2、们划船”更优美,更有动感,属于陈述性知识应该教,学生了解到这里的“荡起双桨”是表示“划船”的意思即可。可读一读,比较一下,读起来更优美,有动感。) (桨为生字,是个形声字,船桨多为木质的,故形旁为“木”字。这里的“桨”与“奖状”的“奖”比较记忆,注意区分不同。交给学生区分的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小船儿“推开”波浪中的“推开”一词有拟人化的写法,属于陈述性知识,需教。)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这里的“海面”,指的是“北海”,在北京市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白塔”是北海公园里的标志性建筑。陈述性知识,交代一下即可)
3、 (“塔”为生字,形声字,“土”为形旁。值得注意的是,“土”、“王”、“车”作左偏旁时,最后一横应改为提,本课中的生字“环”、“轻”可一并讲解,此乃陈述性知识。) (“倒映”与“倒影”读音相似,两者之间也存在联系,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此处需比较讲解,做到理解记忆、学会运用。会读会用这两个词语是陈述性知识,如何区别不混淆是策略性知识。)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周”是生字,但难度不大,可以不讲。“墙”这个生字比较难写,也是学生错误较多的生字,可以突出字形,寻找方法,重点记忆。) (“绿树”、“红墙”以及前一句中所提的“白塔”都为北海公园的景物,是课文描述的少年儿童们泛舟时眼前所见的景
4、物,对于理解时增强诗歌的画面感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情景再现,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此为程序性知识。)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轻轻飘荡”、“凉爽的风”描述了船儿在水面漂浮的样子,也体现了孩子们荡舟时那种舒畅、愉快的感觉,这两句话反复出现,渲染了这种感受,抒发了这样的情感。想象体会词语的语用效果,有益于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应重点教。诗歌的抒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借助描写和叙述来进行的,也就是诗歌常用的“赋”的创作手法。但这些文学知识不宜教授给三年级学生,不教。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就行了。) (第一小节作者在“
5、物”的描写上,抓住了景物的颜色特点,几笔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碧波荡漾的北海风光。学完本段,应引导学生关注“白塔”、“绿树”、“红墙”这三个偏正式词语的构词特点,属于陈述性知),并适当做练习。结合图片,展开想象,说说还有哪些景物可以用这样的词语写进诗中,例如:蓝天、碧水、白鸥等属于程序性知识。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 (“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阳光”既是实写,又喻指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此处是学生阅读及理解方面的障碍,需要教师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作相应的介绍。因为对理解诗歌的感情有一定的帮助,需教。此处,理解“阳光”的比喻意义属于陈述性知识,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体会则是程序性知识。
6、生字“洒”提醒不能多一横,与酒区别。)来源:学*科*网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来源:ZXXK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畅游在“水中的鱼儿”,为什么会“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呢?这是少先队员借鱼儿自由自在、欢快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真切感受,这是童心、童趣的真实流露。此处可教。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生字“愉”区别“偷”。)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句话第二次出现,表达的情感色彩与第一次相近,但读起来的感觉却不同,这是因为语境不同了。第一小节重点写了孩子欣赏北海风光,情绪是高昂的,带着初到北海,刚刚划船时的兴奋,朗读的声音应该响
7、亮、语速也应该是稍快的。诗歌叙述至第二小节,虽然没有明写时间的流逝、但可以感受到此时的孩子们在静静愉快享受荡舟北海,欣赏美景,愉快歌唱的快乐。这句话的朗读应该是舒缓的,语速较慢,声音较低的。这是关于朗读的知识:朗读的情感基调应该切合文本、语句的情感色彩。应教。) (诗歌的第二小节主要抒发孩子们荡舟湖上的愉快感受。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描写,第二段则侧重于抒发感受。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可以尝试由学生来概括,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整体把握一下每小节的主要内容,大概地了解一下,诗歌“寄情于景“的特点。)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这句描写的场景是学生熟知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此时的欢乐,是程序
8、性知识)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来源:ZXXK (这是一句疑问句,句中隐藏的含义和情感距离学生较远,我们每个人都有上学受教育的权力,而且上小学初中无需缴纳学费、书本费;看病有医疗保险;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青少年保护法这些,都是我们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这些需要学生了解,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才能体会到党和人民对孩子的关怀,也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来源: (此句在文中三次出现,在写法上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得到了逐步的推进和升华。仍可联系上文发现,词句的朗读、要表达的情绪、情感是与
9、上两次是有区别的。作为诗歌尾声的朗读更为舒缓、语速渐慢、声音渐弱,体现了“思考”、“回味”的情绪意味。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孩子的生活:读书学习、泛舟娱乐,这实际上是新社会儿童生活的写照。有了这样的写照,下文中的”设问“才事出有因“是谁给了孩子们这样的幸福生活呢?”由此可见,诗歌虽然讲究物象的铺陈、意象的跳跃,但仍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诗歌先描述了北海风光,再写愉快感受,最后一小节提出问题,一步步将情感推向深处。理解把握这首诗歌的这样精心安排的写作顺序,确实有益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深入到”如何写“的程度上去,但对于三年接学生而言,这样的理解过深,不宜如此剖析。应教,但只需要粗知各小节的主要内容即可。)我认为本课可以教的知识点: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2、了解诗歌特殊的文体形式,能正确书写诗歌。3、朗读体会诗歌特殊的韵律美。4、诗歌中运用的借代、拟人、反复的写作手法。5、体会当下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恩之心。来源: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