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06MB ,
资源ID:100912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091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文档: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课时2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文档: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课时2 WORD版含答案.doc

1、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2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4“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主干梳理考点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成就制瓷业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3商业(1)城镇商业

2、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3)特点(4)缓慢原因考点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

3、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巧学妙思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微点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4、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构图解史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概念辨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漫画解史 清“闭关锁国”政策实质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图解历史 “海禁”“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1史实概念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5、,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2史论概念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雇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3史学争鸣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社会转型,已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进步思想的产生等,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

6、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主题一“落日余晖”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史料研读史料一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史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史料三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

7、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1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2史料二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3史料三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答案(1)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2)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3)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

8、现。(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

9、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主题二“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料研读史料一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史料二(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史料三(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史料四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自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

10、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史料“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说明商鞅首倡“重农抑商”,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稳定。2史料二为后人专著。史料“挟其重资,多买田地”说明商人积累的资本投向田地(农业),影响了工商业的资本积累。3史料三为后人文献史料,说明明代政府通过法律规范商业和对外贸易。4史料四为历史评论,解读注意省略号的分层作用。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反映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古代倡导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1、答案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稳定。2根据史料三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答案(1)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2)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依据史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答案(1)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论归纳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因素:土

12、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真题研析考法1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考题1】 (2017课标全国,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

13、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前中期,官员不允许饮食器具上使用玉制器皿;到了明朝后期,这种限制取消且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玉制器皿。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的一部分,并且从以前的上层专用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影响到了封建等级制度,B项正确;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多是出于政治考虑,C项错误;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

14、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答案B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从“明前中期”到“明后期”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历史解释从明前中期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的阐释考法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清代商业的繁荣【考题2】 (2017天津文综,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 BC D解析由所学可

15、知:景德镇在江西省,图中位置应为。排除A项。结合材料“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朱仙镇在佛山、汉口两镇以北,图中位置应为,B项正确。答案B【素养解读】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清代、朱仙镇和景德镇体现了时间和空间史料实证题干地图反映了清代商业发展的繁荣局面连线历史专家【命题素材】 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的比较反观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自守,以天朝大国自居,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文明。如果从绝对数字上

16、看,明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康乾盛世”,其繁荣程度仍然远逾西方。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刘宗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国家教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等,把毕生献给了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和历史教育事业。擅长宏观理论思考,主编和参编了多部世界近代史教材,影响巨大。【解读观点】 (1)明清中西经济的数量比较:中国固守自然经济传统,农耕经济绝对数量大,“康乾盛世”繁荣程度远超西方。(2)明清中西经济的实质比较:

17、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农本经济缺乏发展势头,无法实现质的突破和发展。【命题预测】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差异。点拨根据材料信息,分别就中西经济类型和发展前景进行梳理和阐述。答案差异:经济模式:中国是自然经济模式,西方是商品经济模式。发展前景:中国经济封闭保守,缺乏强劲发展势头,不能实现质的突破。西方经济竞争开放,发展势头兴旺,前景难以估量。高考题组1(2017海南单科,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

18、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材料反映了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由此不能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

19、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材料实质反映了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课标全国,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

20、国的政治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选B项;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排除;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4(2014课标全国,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据题干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

21、银钱”可知,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选A项。答案A模拟题组1(2018山东潍坊模拟)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道:“(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解析根据材料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得出强调的是物质生产,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故选C项。答案C2(2018吉林模拟)据相关材料

22、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占GDP 比重为3%9%,平均为5%。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B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最高,故选A项;材料无法说明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故B项错误;古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D项错误。答案A3(2018湖南株洲模拟)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

23、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举人缙绅及其子孙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小户农民为逃避政府的赋税投靠缙绅府下,因而会壮大缙绅的实力,也会加剧土地兼并,故选A项。答案A4(2018山东滨州调研)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际地位与奴婢差不多。在清代,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变化反映了()A明朝的法律为雇主服务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解析据题干,雇主与雇工的关系有主仆关系到没有主仆名分反映出雇主与雇

24、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选D项;明朝法律不能体现变化的题意,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答案D5(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锅、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远销全国不同的地方甚至是海外,故选D项。答案D6(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隆庆

25、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解析据题干可知,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相符,故选C项。答案C(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一调)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

26、,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过程中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租佃的普及也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其中土地租金太高,同时说明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大,价格高,故选A项。答案A2(2018云南昆明模拟)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

27、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8湖北荆州模拟)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解析观察图可知,反映了中国皇帝亲耕,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C项。答案C

28、4(2018四川绵阳模拟)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解析据题干可知,历代技术的命运背后反映的是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中技术的变化与周期性动乱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行业技术确实也被严格保密,但是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在于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在于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5(2017湖南十校联考)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

29、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题干反映了两层信息,第一层体现乾隆时期地方政府设立机局教民纺织;第二层体现乾隆时期允许民间开采除金银外的矿产。教民纺织与允许民间开采除金银外矿产,说明政府重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答案B6(2017四川黄金大联考)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实现流

30、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D瓷器质量提高解析手工工场和生产中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不能用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实现流水作业,故B项错误;据材料“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可知,瓷器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分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故C项正确;瓷器生产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工,不能用以解释瓷器质量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C7(2017山西太原期中)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A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

31、严重C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D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解析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了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A项。答案A8(2017四川宜宾期中)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六部,以代表中央并彰显南京的特殊地位,南京六部大多只是形式,这一举措有助于()A改变中央对江南地区的长期、有效管理B提高南京为中心的两江地区的经济地位C分割北京六部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D迅速改变江南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解析根据“彰显南京的特殊地位”得出提高南京为中心的两江地区的经济地位,故选B项;根据“南京六部大多

32、只是形式”得出不会分割北京六部权力,故C项错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是因为这一举措迅速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B9(2017湖南怀化期中)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A长途贩运的发展 B商人地位的提高C“商帮”的出现 D商业城镇的繁荣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可知新安这里大部分人在外边从事商业,所以是商帮出现,故选C项。答案C10(2018湖

33、南六校联考)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C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析据题干“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种局面造成地价高,商人没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扩大生产,对新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故选C项。答案C11(2018广西桂林模拟)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 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 乾隆四十年(1775) 数量 不超过

34、20万石 30万石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解析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江浙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缩小,所以需要购买的粮食增多,故选C项。 答案C12(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解析据材料“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可知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

35、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山东临沂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

36、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

37、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经济格局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从各种社会问题、政府政策、中外交流、人口、市场等角度回答。第(2)问,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粮食生产、饮食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市场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每点2分,共10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

38、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9分)14(2018湖北孝感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中国近300年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交迭,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 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

39、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12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解析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答案表述特征各3分,史实说明各3分。 示例明代中后期农业有很大进步,由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 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发展。重视农田水利,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和玉米广泛种植,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的栽培在规模上和品种上都有显著发展。植棉的推广,烟草、花生等新品种的引进。 民营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买不尽松江布”,苏州“半城皆居机户”。 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地区最为典型。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出现,徽商、晋商等。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江南和东南沿海某些地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