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校联盟高二年级六月联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解析】B依据“天命无常,唯德是亲”可知是周代的天命观,“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可知是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政治权利分配不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故 D 错误;“宗法分封制无法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是在西周后期,而且材料并无体现,故 A 项错误。2.【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十五国风,如豳风重农,秦风慷慨尚武,陈风神秘浪漫,郑风多情奔放,齐风尚奢,可以得知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
2、征,故 C。项正确;春秋前中期是国风产生的时代,那时的贵族诗歌作者,用诗歌抒写日常生活中中的个人感情,表现出各地不同政治风格、地域特点,不能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讴歌,故 D项错误;作品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材料也没有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追求,故A、B 项错误。3.【解析】A根据材料“法律”“教化”得出推动了礼法结合的完成,礼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的“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汉承秦制”等无法体现义利观的改变,故 B 项错误;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与题意不符,故 C 项正确;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统治策略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4.【解析】A依
3、据材料“上承”“承袭”“基本制度”“直接蓝本”“各朝所沿用”可以得知,承袭了前朝法制长期发展的经验,经过删繁就简、补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编纂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为我国封建法律的定型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故 A 项正确;儒家思想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材料确立的是法律的统一,故排除 B 项;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无法充分落实民本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自然就不会削弱地方政府自主性,故 D 项错误。5.【解析】B从统计表看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由官员子弟逐步放宽到庶人子弟,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庶人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
4、试做官,因此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故 B 项正确;A、C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D 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6.【解析】D题干材料表明,在宋元时期的商业政策中,抑商虽仍未消失,但所占比例逐步缩小,通商的比重日益扩大,通商已深度地参预到了国家的治理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故 D 项正确;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B 项材料无法体现,C 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7.【解析】D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绣楼实质上对古代中国的年轻女性是一种极大的约束和摧残,这与儒家纲常和宋明理学的发展完善有密切的关系,故 D 项正确;这些身处绣楼的年轻女子身心没有自由,经济上不能独立
5、,她也就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自己做主的独立人,女性社会地位自然不能得到提高,也不能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故 A、B 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恰恰是儒家传统理念的影响,故 C 项错误。8.【解析】D根据材料“第一阶段环境保护法制十分完备”“第二个阶段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虞部的作用逐渐减弱或被取消”“第三阶段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可概括出国家环境保护的职责逐渐弱化。从战国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从北宋至清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可得出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土地兼并,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故 D 项正
6、确;A 项材料无法体现,B 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自耕农的2数量不是大量增加,而是减少,故 C 项错误。9.【解析】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故 B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是地方实力派,并末体现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故 C 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镇压义和团运动,故 D 错误;清末新政自救是在 20 世纪初开展的,故 A 错误。10.【解析】A晚清时期上海文化娱乐的消费变迁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带有时代烙印,上海文化娱乐消费变迁是在外力与内力
7、的交汇、碰撞、整合过程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畸形态势。从外力看,列强在上海的经济文化建设是殖民性质的,是为其侵略服务的;从内力看,官僚资本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封建性,民营工商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故 A 项正确;追求时尚和西学东渐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B、D 项错误;上海文化娱乐消费构成的多元化并不是政府主导的结果,故 C 项错误。11.【解析】C依据材料“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得知,“庶民”就是劳苦大众,故 C 项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 项错误;A、B 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12.【解析】B依据材料,两部著作考察沦陷区民众群体,问题意识清
8、晰,关注战时社会及环境变迁,注重对人性的发掘与把握,揭开了沦陷区民众精神创伤史的一角,发人深省,故 B 项正确;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既没有揭示沦陷区的日军的残酷统治,也没有宣传了全国抗战局面形成,这是近年来的史学著作,就更不可能争取各国对中国的同情和帮助,故 A、C、D 项错误。13.【解析】依据材料“1948 年秋”、“充分的、一致的认识”“空前的提高和加强”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党驾驭全局能力空前成熟,故 D 项;1948 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故 A 项错误;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是七届二中全会,故 B 项错误;1948 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
9、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元旦毛主席发出的号召,但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 C 项错误。14.【解析】D新中国成立到 1974 年,联系所学知识,由于受西方禁运、“一边倒”以及随后中苏关系恶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1971 年后由于中美关系的逐步正常化的影响,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回升,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有了较大的波动。故 D项正确;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到 1972 年结束,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推行,并且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 B 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是造成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波动的原因,但不全面,故 C 项错误。15.【解
10、析】C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故 C 项正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彻底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 D 项错误;教育的迅速发展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教育的发展是持续的,材料反映的仅仅是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并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 1992 年,故 A 项错误;科教兴
11、国始于 199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6.【解析】C结合材料,中国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持续增长,现已在联合国会员国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故 C 项正确;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不断上升,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但不是超级大国,中美关系从缓和走向对抗,故 D 项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没有形成,故 A 项错误;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瓦解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B 项错3误。17.【解析】D依据“公民大会提案”“当政治精英的公民”“良好教育”“大多数人利益”“大多数的支持”等关键信息,可以得知
12、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精英和大众良好合作的政治,其中大众掌握决策权,而精英则掌握着形成和提出政策的主导权,故 D 项正确;完善权力的运行机制是指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特权阶层的出现,也无法得出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故 B 项错误;雅典的国家事务是由公民大会最终决定的,不是贵族,故 C 项错误。18.【解析】D依据材料中的“否决权”“实际上掌握了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拥有否决行政政策的权力”等关键词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引入了权力制约,故 D 项正确;在罗马时期,始终存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的特
13、征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故 B 项错误;罗马共和国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故 C项错误。19.【解析】D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流和疾病传播,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地理状况,美洲血统和种族发生了变化,故 D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欧洲人对美洲的不断征服,故 A项错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之后整个美洲才纳入了世界家庭,并且材料并未体现整个美洲纳入了世界家庭,故 B 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相对隔绝状态被打破,但材料不能体现,故 C 项错误。20.【解析】C在这幅漫画中,皮特坐在乔治三世的肩头,挥舞着军刀向右方前进。乔治三世身
14、形比例夸张,头型巨大,眼珠瞪出,双手抓着皮特的细腿,嘴里喷出火焰。漫画通过对皮特骑跨国王的优势姿态的呈现,表达了对首相以国王名义滥用权力的不满,提出对君主制度和议会政治改革的吁求,故 C 项正确;这幅作品中对于乔治三世形象的利用,实际上也是表达对国王的同情,并非为了表达对宪政传统进行革命的激进思想,而是为对皮特政府的统治不满,却没有强烈要求废除君主制度,故 D 项错误;从出版日期上可以看出,这幅漫画是在 1792 年出版的,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权利法案通过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故 A、B 项错误。21.【解析】B根据题干材料可
15、以得出,16 世纪中叶,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到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正值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英国兴起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 B 项符合题意;打破传统等级秩序的束缚是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采取的政策和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故排除 C 项;国家干预思想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故排除 D 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 项。22.【解析】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形态等分歧与对立,开始冷战,美苏双方希望和推进战后经济合作的氛围中,最后的谈判和交涉中,形成僵局,故A 项最准确;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相册,故 B 项错误;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
16、形成,冲击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故 C、D 项错误。23.【解析】D海洋历来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场所。帝国主义海上强国大国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自然而然就拒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领海范围的规定,也是第三世界联合反霸斗争的胜利,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有关领海的规定,与世界贸易范围的发展和扩大无关,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世界政治格局没有发生深刻变化,故 B 项错误;题干中的材料与 C 项中的“开始”一词不符,故 C 项错误。24.【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暴露”“德法轴心设立复苏基金”“达成一致”等关键词,可以得知欧盟主导欧洲一体化的决心,
17、故 A 项正确;所谓推动欧元国际化指的是欧元在国际市场的流通问题,材料不能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仅仅是达成的复苏计划是将短期危机应对和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转型相结合,将经济复苏、执政理念、产业战略“一并捆4绑”,因此不能说明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国际关系的多极化,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参考答案:(1)美国不同时期出口管制范围和力度有所变化,但在高新技术转让限制上越来越严;以法律手段对苏联实行技术转让限制;组织多边
18、联合,遏制封堵苏联。(6 分)(2)70 年代到 80 年代末:由全面禁运、遏制到逐渐放松,逐步宽松。(2 分)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联华制苏”的战略利益;经济发展缓慢,扩大市场的需要;中国国际地位提高。(4 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自强型战略转向遏制型战略(2 分)原因: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中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21 世纪以来,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科技霸权主义思维没有改变;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实现了科技领域的追赶,美国世界霸权受到挑战。(4 分)(3)美国对外科技遏制战略使贸易政治化,是维护霸权地位
19、和实施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情势之演变而变化,反映了美国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需要;中国高科技应该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原则和国际合作来应对美国的科技围堵;美国对华科技遏制必然走向失败。(7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试题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答题中予以准确、完整地整合和理解的能力。要求考生正确解读和运用历史信息及所学知识,在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诠释,用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够将具体史实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并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科技遏制的特点。这要求考生对表格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和归纳出 1949
20、到 80 年代中期美国对苏联科技遏制的特点。从表格中不难看出,从以上历史进程不难看出,尽管美国不同时期出口管制范围和力度有所变化,但在高新技术转让限制上却是越来越严。出口管制法为美国提供了行动的原则、目标及法律基础,使其充分利用国内各部门力量对苏联实行技术转让限制。“巴统”组织则为多边联合遏制提供了平台,从多个方向封堵苏联获取亟需设备及技术通道。两种手段相辅相成,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科技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该问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够予以准确、完整地理解、分析、概况和归纳哪里,需要学生能迅速从材料中找到“苏联科技遏制”的相应内容,如“管制范围和力度”“原则、目标及法律基础”“多边联合
21、遏制”“两种手段相辅相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出:美国不同时期出口管制范围和力度有所变化,但在高新技术转让限制上越来越严;以法律手段对苏联实行技术转让限制;组织多边联合,遏制封堵苏联。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尼克松时期以来对中国科技遏制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原因。“阶段特征”是回答后面“基本原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体现了试题设问的层次递进,难易结合。这需要考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将具体史实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分析。依据材料中二“尼克松时期”“1981 年”“80 年代末”“20 世纪 90 年代”“21 世纪以来”等事件信息,迅速建立与教科书中的“美苏冷战”“美苏争
22、霸”“苏东剧变”“百年未有之变局”等核心知识点建立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划分为两个阶段,然后从外部(西方)和内部(中国)、历史和现实(政治、经济、思想等)等角度整合答案。70 年代到80 年代末:由全面禁运、遏制到逐渐放松,逐步宽松。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联华制苏”的战略利益;经济发展缓慢,扩大市场的需要;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自强型战略转向遏制型战略。原因:苏东剧变,两极5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中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21 世纪以来,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科技霸权主义思维没有改变;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实现
23、了科技领域的追赶,美国世界霸权受到挑战。第(3)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外科技遏制战略的历史启示。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将长期面对美国刻意施加的科技遏制压力。回顾美国科技遏制的历史,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抛弃幻想,加快提高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强大提供有力科技保障。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不是苏联,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为齐全的科技工业体系、与全球化深度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链分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更重要的,中国的科技发展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开放合作造福世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美国对外科技遏制战
24、略的历史启示是:美国处心积虑的对华科技遏制必然走向失败。美国对外科技遏制战略使贸易政治化,是维护霸权地位和实施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情势之演变而变化,反映了美国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需要;中国高科技应该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原则和国际合作来应对美国的科技围堵;美国对华科技遏制必然走向失败。本题也是对考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的综合考查。对本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理解材料中所述史事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以及材料中相关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史实与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联等。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以史料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本题综合考查了美苏冷战、中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25、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多个知识点。本题也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外交的伟大成就,能够很好地引导考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参考答案:国家发展的需要引导史学研究趋向(2 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之所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
26、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这些有利于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研究中国边疆学,有利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能够更好地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的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一带一路”的发展更加的充分和长久。(8 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
27、推进,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史学经世功能更能得到充分发挥。(2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该题沿袭了近年来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思路,要求考生就表格内容独立提出看法,对论题进行史论结合的阐述。试题以戴逸新中国 70 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为情景材料,契合了传统文化和“四个自信”的热点,考查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突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本题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状况,要求围绕研究状况提取一个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题目着眼于研究状况的看法,开拓了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
28、历史的视角;题6目的史料包含了多种看法,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题目限定中国古代史知识,便于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史论结合说明论证问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史实,提取相关看法。答题思路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是认真阅读材料,明了新中国 70 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主要史学热点的形成,大都与国家建设的需求相关。第二步,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由此提出看法,如:国家建设需要引导史学研究趋向;国家宏观文化政策与具体的学术研究相结合;史学经世功能的充分发挥。等等。第三步,围绕题目,联系材料涉及的史实,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加以说明,第四步进行总
29、结升华。说明时要注意限制条件是用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要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参考答案:(1)完善察举推荐人才,创立官员试用制度;兴办太学、地方官学培养人才;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突破传统,唯德是举,唯才是举,重用专业人才。(8 分)(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官员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代思想家“贤能治国”的理想;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开创武帝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7 分)【解析】本题结合中学教材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的相关内容,以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措施以及汉武帝选官用人的突破性意义作为考点,
30、既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又是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需要在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近年高考命题的新特点。涉及的学科能力要求有:整理材料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本题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措施。依据试题材料提供的信息即可答出相关答案。材料中有“察举人才的标准、数额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察举制度走向了制度化、经常化。”“上书拜官首先经过审核,,言有可取即授职试守,满岁报告治状,然后决定是否正式拜官。”,据此得出“完善察举推荐人才,创立官员试用制度”;根据材料中汉武帝“打破
31、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并改变了过去用文官管理经济、商业、农工事务的传统,特别注意重用精通农业、商业、水利、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孝与廉都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可以得出“突破传统,唯德是举,唯才是举,重用专业人才”;材料中有“对策用于特科察举之后皇帝的亲临考问,皇帝亲览对策,最后决定等第。太学和郡国学校主要是培养封建官僚,射策多用于太学考试,按照答题的优劣,分授不同的官职。”可以得出“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本题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选官用人的突破性意义。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必须强调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摘编自王
32、国民从“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这本身就是答案的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中的“孔子提出为政在人的思想”可以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代思想家“贤能治国”的理想”;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与材料叙述的理解,可以总结出“为开创武帝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参考答案:(1)关系:为了共同利益而勾结,为了各自利益而斗争。(4 分)实质: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争夺海上争霸和相互制约。(4 分)(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重新瓜分世界,加深战胜国之间和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1929 年经济危机,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
33、路;法、意的退出而削弱伦敦海军公约的国际性、普遍性。(7 分)【解析】本题考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试题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帝国主义裁军为情景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7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历史概括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阐释等核心素养。第(1)问概括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第一小问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要考虑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的本质,其必然在裁军问题上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然后对材料进行分层解读,由“日本提出一个倾向英国主张的折衷案,遭到美国的反对”,得出“为了共同利益而勾结”;由“意大
34、利为在地中海争霸,要求同法国海军平等,法国反对,英国要求其海军力量等于法、意两国的总和,法国拒绝。法、意因矛盾不可调和而退出会议。”,得出“为了各自利益而斗争”;第二小问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质。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与材料叙述的理解,即可得出“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争夺海上争霸和相互制约”的实质。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到二战爆发前夕,伦敦海军公约被破坏殆尽的原因。首先应该联系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次要根据材料中的特定时间“1930 年”,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英法控制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重新瓜分世界,加深战胜国
35、之间和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1929 年经济危机,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然后对材料进行解读:依据“法、意因矛盾不可调和而退出会议”,可以得出“法、意的退出而削弱伦敦海军公约的国际性、普遍性”。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参考答案:(1)进一步调整台湾的行政体制;建设海防;开辟交通,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发展邮政电讯事业,兴办公共事业;创立新式学堂。(8 分)(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向西方学习,“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边疆危机的出现。(7 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刘铭传对台湾近代化建设
36、的贡献以及刘铭传、李鸿章等人物反映的时代特征。涉及到必修二和选修四的相关内容。试题以清政府在台湾建省,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为背景材料,作为首任巡抚的刘铭传对台湾的外防、行政、生产、交通、教育、财政等领域大胆改革,使台湾百业俱兴,展现出刘铭传独具一格的时代眼光、具前瞻性的革新思想和尽心尽责的实干精神。刘铭传为台湾近代化贡献的不仅仅是切实存在的地域新貌,更是让新式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放到今日来看,无形中成为既对当前台湾广泛流行的“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否定,也契合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呼应。考查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7、,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第(1)问,要求考生概括刘铭传对台湾近代化建设的贡献。可根据刘铭传对台湾的外防、行政、生产、交通、教育、财政等领域大胆改革,使台湾百业俱兴的措施,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分别从各个角度分析,联系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以得出:进一步调整台湾的行政体制;建设海防;开辟交通,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发展邮政电讯事业,兴办公共事业;创立新式学堂等。第(2)问要求说明刘铭传、李鸿章等人物反映的时代特征。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以及洋务运动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形势,结合材料,即可得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向西方学习,“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边疆危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