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检十四社会治理的改善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有学者在评价汉朝屯戍政策时指出,屯戍官员属下的屯田吏士,作为常驻西域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在抵御匈奴,镇压诸国叛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学者认为屯戍政策()A.减轻了汉朝的财政负担B.提高了汉军的战斗力C.有利于巩固西域都护府的统治D.彻底解决了匈奴的威胁2.(2021广东珠海开学考试)周武王先人古公的长子太伯到了江南后,遵从当地荆蛮习俗,“文身断发”,当了荆蛮的首领。其建立的吴国在春秋时被排除在“华夏”之外。这体现了春秋时期()A.诸侯争霸激化民族矛盾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C.文化认同高于血缘认同D.民族
2、交融趋势逐步加强3.(2022广东揭阳模拟)下面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时间文献记载备注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史记匈奴列传安帝永初中(110年)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初平元年(190年)刘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后汉书刘虞传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而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
3、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A.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B.联合国带有强权色彩C.国际联盟更有利于世界和平D.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5.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的颁布()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6.(2021湖南岳阳三模)新中国的外交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
4、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表明()A.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B.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C.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D.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2021山东济南期末)“钱帛并行”是隋唐时期货币制度的一个特征。绢帛当作流通手段,成了“货币商品”,和铜钱同时流通。绢帛是唐代与四周各民族交往的主要手段,还远销到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钱帛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绢帛拥有广阔的市场B.唐代绢帛的制作世界领先C.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度D.民间囤积铜钱造成“钱荒”8.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
5、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这主要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9.(2021广东汕头模拟)1947年前后美国持有全球70%的黄金储备,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降至50%以下,1968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降到25%。影响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有()A.国际货币体系自身缺陷B.“滞胀”经济危机的出现C.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形成D.越南战争造成财政困难10.(2021湖北武汉三模)下面资料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
6、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11.(2021广东梅山月考)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
7、识形态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12.(2021广东梅州月考)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限制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国家治理D.解决了王国问题13.(2021广东清远月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对户口的收集和整理,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这一做法()A.促进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B.有利于社会流动以及人口迁移
8、C.保证了赋役征调和国家机构的运转D.反映出国家对地方治理的弱化14.(2021湖北武汉三模)清朝的乡村,以110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10甲,甲首10人。凡10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材料表明,清朝里甲()A.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B.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C.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D.巩固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15.(2021山东威海期末)嘉善同善会是明末清初江南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规定“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禁止施济”。这一规定()A.带有明显的歧视色
9、彩B.稳定了地方的社会秩序C.具有鲜明的教化特征D.暴露了政府的救济缺陷16.(2021山东枣庄三模)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A.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B.削弱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C.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D.促进基层治理效率的提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17.(2021广东揭阳月考)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统一多民
10、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
11、、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8分)18.(2021广东实验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统治者认识到,钱者,人君之大权,故钱必官自鼓铸。设提点诸路或某路银铜坑冶铸钱司,统领全国26个铸钱监,确立钱文式样,用剂八十八两,得钱千,重八十两十分,其剂,铜居六分。铅锡居三分大严私铸之令
12、,铸者依法加二等,私造交子者,罪以徒配。宋人认为“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北界(辽)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近代考古更是证明,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到属于阿拉伯与印度经济文化圈的南洋诸岛国,从印度半岛到波斯湾,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成为当时区域性的“硬通货”。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以黄金为参照、美元为中心,欧洲货币汇率紧盯美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由此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
13、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美元放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货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钱成为区域性“硬通货”的原因。(6分)(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北宋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货币体系的异同点。(6分)19.(2021辽宁丹东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个税存在三个系列,即
14、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1994年,将三个系列合并为统一个税。1999年,自1999年11月1日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2006年,免征额提高到1600元,增加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规定。2007年,储蓄存款利息税率,由20%降低为5%。2008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2000元,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改为免税项目。2011年,工资、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3500元。2018年,薪金所得税免征标准提高到5000元,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等;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
15、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从材料中概括出一种有关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简要分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20.(2021山东滨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
16、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摘编自王薇英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
17、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单元质检十四社会治理的改善1.A解析:汉朝由于交通的不便,在边疆的驻军物资供应非常困难,财政压力巨大,边疆地区的屯田可以就近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减轻了汉朝的财政压力,A项正确。2.C解析:太伯作为周王室成员遵从当地荆蛮习俗,成为荆蛮的首领,但其建立的吴国被排除在“华夏”之外,由此可知对“华夏”的认同是依据文化而非血缘,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不能体现激化民族矛盾和冲击宗法制,也不能由此说明民族交融加强,排
18、除A、B、D三项。3.C解析: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4.A解析: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体现了战后对国际安全的考虑更全面,这体现了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联合国的强权色彩,排除B项;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未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
19、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法,排除D项。5.B解析: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民族自治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阶段与中国强调阶级斗争有关,第二阶段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这表明中国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国际局势作出判断,调整外交政策,C项正确。两个外交政策只是阶段性不同,根本性都是出于本国利益,A、B两项错误;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不是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7.A解析:据材料可知,绢帛在唐代具有货币的功能,说明绢帛的价值得到承认,市场广阔,A项正确。仅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唐
20、代绢帛制作世界领先,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赋税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间囤积铜钱,排除D项。8.B解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白银普遍使用,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白银的流通主要得益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银矿开采无主要关联,故D项错误。9.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下将美元与黄金挂钩,但这个体系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由此才导致了美国黄金储备的下降,A项正确。10.C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朝赋役改革将人口税摊入田税中,减少了对人口的控制
21、,有利于人口增长,促进农业发展,从而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选C项;“摊丁入亩”减少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摊丁入亩”减少了隐瞒人口的现象,排除D项。11.A解析:从东汉官方文件记载,“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扁表其门,以兴善行”等做法与社会救济无关,B项错误;材料赋予三老的职责是表彰善行义举,孝子义妇,都体现了儒家伦理,不存在多元化,C项错误;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就有了,D项错误。12.C解析:据材料“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政策的依据”可知,上计制度使国家赋役征派、政策制定更有据可循
22、,加强了国家治理,故选C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上计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限制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官制的设置有关,上计制度只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王国问题是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解决的,上计制度并不能解决该问题,排除D项。13.C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户口,政府掌控了人口数量,这有利于赋役的征调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户口的收集和整理”,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查户口其目的是保证政府税收,故不利于人口的社会流动,但对加强地方治理上起了很大作
23、用,排除B、D两项。14.A解析:材料表明里长和甲首是推举产生的,负有催办钱粮、司法治安等职责,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故选A项;维护社会治安只是里甲职能的一部分,排除B项;里长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不是地方治理的新模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巩固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15.C解析:嘉善同善会规定不向“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进行救济,是为了减少这些行为,这带有鲜明的教化特征,故选C项。16.D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调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故选D项;材料中的措施
24、减少了政府开支,排除A项;公众的参与提高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排除B项;材料措施减少了政府的参与力度,扩大了社会资源投入,排除C项。17.参考答案:(1)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2)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18.参考答案:(1)特点:中央统一铸币权;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统一货币规格、形质、重量;法律保障,禁止私铸和伪造货币;货币种类
25、丰富,金属货币与纸币并行。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钱制作精良、信用良好;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力较大。(2)同:都是经济交流发展的产物;都有一个核心国家;都有一种主导货币。异:北宋时期是自发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货币体系趋向制度化;北宋时期是区域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则是国际化;北宋时期是和平交流的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霸权的产物。19.参考答案:示例一趋势: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高。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调节个人收入,减轻中低层收入者的负担;提高大众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示例二趋势
26、:存款利息税由免征到开征再到免征。改革开放逐步加深后,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存款大量增多;为了合理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开征利息税。免征利息税是为了满足增加存款收益,提高中低层收入者实际收入的需要;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20.参考答案:(1)不同:宋朝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2)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