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876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的无效。3.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1. 雅典政制:“最具民主特色的大概有以下三点: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上述情景在雅典最早可能出现于A. 雅典城邦建立的初期B. 梭伦改革时期C.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 伯里克利时期【答案】B【解析】【

2、详解】据材料“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设立陪审法庭,故B正确;雅典城邦建立的初期没有陪审法庭,故A排除;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和伯里克利时期并不是最早出现陪审法庭的时期,故CD排除。2. 梭伦改革前,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雅典:“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 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C. 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 贵族对平民

3、实行盘剥的结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六一汉”的认识。“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故选D。材料说明雅典说明平民有沦为奴隶的风险,恰好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故A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雅典经济高度发达,排除B;材料是雅典要调整政治经济关系的背景而非产物,排除C。故选D。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背景3. 历史学家指出:雅

4、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A. 执政官们的坚决改革B. 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C. 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D. 广大平民的长期斗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可知,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非常尖锐,平民的长期斗争才推动了雅典的改革,逐步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没有关联,故排除。4. 萨拉米斯岛丢失后,在几次收复无果后,雅典统治者下令不准人们提收回萨拉米斯岛,否则格杀勿论。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梭伦曾装扮成疯癫诗人,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

5、。“疯诗人事件”最能表明A. 梭伦具有振兴城邦的爱国热情B. 梭伦是雅典改革的最佳人选C. 雅典的阶级矛盾已激化到极点D. 雅典的改革已成为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梭伦是否是最佳人选,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雅典的改革,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的信息“梭伦曾装扮成疯癫诗人,鼓动雅典公民的爱国精神”,由此可以推断出。5. 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

6、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B. 萨拉米岛危机C. “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D. 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梭伦改革的原因可知,萨拉米岛危机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暴露了雅典的矛盾,雅典改革迫在眉睫。B正确;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不符合直接原因的题意,A错误;“疯诗人事件”是梭伦为夺回萨拉米岛的一次行动,不符合题意,C错误;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使梭伦获得了权力,从而开始改革,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6.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

7、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即在平民和贵族间取得平衡,限制土地数量是为了照顾平民利益,没有剥夺贵族的土地是在维护贵族部分特权,D项正确。A项只是反映一个阶级,不符合题目中的“两个阶级”;“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不符合“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B项错误;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按照财产

8、重新划分等级来代替血缘等级,C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备考指南】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初步形成;伯里克利,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黄金时期。7. 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A.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 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C. 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D. 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紧缺的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

9、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改革措施并非针对奴隶主阶级,没有限制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民主权利;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建设,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8.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A. 废除债务奴隶制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建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发展工商业【答案】B【解析】“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指的是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均与“私有财产”不符,排

10、除。故答案选B。9. 梭伦改革后,雅典骑兵由第一、二等的公民组成,重装步兵由第三等级组成,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这反映出A. 所有雅典人都要服兵役B. 贵族掌握了军队指挥权C. 军队兵种与财产相挂钩D. 第四等级承担更多义务【答案】C【解析】据材料“雅典骑兵由第一、二等的公民组成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将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分为四个等级,材料反映了军队兵种与财产相挂钩,故C选项正确;“所有雅典人都要服兵役”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贵族掌握了军队指挥权,故B选项错误;“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也不能说明第四等级承担更多义务,故D选项错

11、误。故选C。10. 梭伦改革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 平民在城邦事务中取得了一定的参与权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平民有一定的参政权,材料“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正说明了这一点,故项正确。贵族财产多,地位等级高,拥有较多的权利,平民并不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故A、C两项错误;

12、雅典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故D项错误。11. 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些措施A. 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B.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C. 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D. 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故A项正确;B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是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做法,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故D项错误

13、。12. 梭伦改革中,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判死刑的部分,还制订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这些改革措施A. 具有一些人文主义色彩B. 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C. 援引罗马自然法的精神D. 体现梭伦改革中庸主张【答案】A【解析】“制订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的条款注重关怀民众,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色彩,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是从工商业者角度出发,故B错误;自然法是强调理念,不是具体法律条文,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不偏不倚的思想,故D错误。13. 梭伦“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其自身利益的看守者”,于是,“依靠同意的统治取代了依靠强迫的统治,倒立的金字塔

14、被颠倒了过来”。这表明梭伦改革A. 使民主因素进入城邦B. 意在维护所有人的利益C. 完成了颠覆性的革命D. 依靠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依靠同意的统治取代了依靠强迫的统治,倒立的金字塔被颠倒了过来”可以看出,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打击了贵族的统治,使民主因素进入城邦,故A正确;所有人的表述错误,排除B;梭伦改革并不是革命,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排除D。14. 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幅梭伦的画像(如图)。梭伦改革的措施体现出他的立法精神在于A. 劫富济贫B. 公平公正C. 倾向权贵D. 崇尚峻法【答案】B

1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具有折中色彩,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15. 庇西特拉图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后,他不仅没有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反而把改革推行深入。这充分说明()A. 梭伦改革适应了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B. 雅典民主政治已深入人心C. 庇西特拉图统治从本质上看不是个人独裁D. 改革促进了雅典社会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有利于雅典政治经济的发展,庇西特拉图也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故没有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反而把改革推行深入,故A项正确。梭伦改革引领

16、雅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尚未使雅典民主政治已深入人心,排除B。庇西特拉图建立的僭主政治,本质是独裁政治,排除C。D项说法笼统,而材料是强调梭伦改革适应了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16. 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历史地位应是A.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B.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C. 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D. 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B正确,D排除;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A排除;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顶峰,C排除。故选B。17.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

17、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朝软弱无力”是指的东周王朝,周天子权力衰微,故A错误;“封建主”指的应该是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故D错误;“多事”指的是诸侯国之间彼此征伐,国家政局动荡,故C错误;“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18、制度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18.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 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 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 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C项说法是错误的;D项不符合实际情况。材料中提及“独秦不然”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及国人,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详解】19. “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A.

19、“俭节则昌,淫佚则亡”B.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C.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D正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主张皇帝勤俭节约,国家就能繁荣昌盛;皇帝要是每天过着淫乱奢侈的生活,国家就会灭亡,这是墨家主张,A错误;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语出战国荀况荀子议兵篇。说明爱民与否,直接关系到军力的强弱,B与材料无关;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出自荀子强国,意思是: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数,而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于礼法,C错误。20.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

20、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1.

21、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A 什伍制B. 连坐制C. 分异令D. 塞私门之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商鞅变法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有人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同罪论处。材料中的旅客住宿没有官府凭证,违反了法律,客舍老板没有告发反而收留,按连坐法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故选B。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点评: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

22、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2. 商鞅在变法时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 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 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 禁止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本业”,指男耕女织;“末利”,指商业和手工业;“复其身”,就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收孥”就是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奴婢。所以商鞅变法的规定是重农抑商的体现,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正确。手工业是末业,统治者采取抑商政策,A错误

23、。B项的“杜绝”、D项的“禁止”过于绝对,排除B、D。点睛:本题考查商鞅的重农抑商思想。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意思,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古文翻译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本业”、“末利”、“复其身”、“收孥”,进行适当的理解翻译,即可得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详解】23.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 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 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C. 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 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

24、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轻罪重刑”、“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这一规定,主张实行法治,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项正确;材料和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无关,排除A;B项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表述绝对化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商鞅和贵族的关系,排除D。故选C。24. 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决裂

25、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材料中体现出现象,不是实质;B属于原因;C中遏制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土地制度变化【名师点睛】25. 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 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 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 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 促进秦国的强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以经济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B符合;由于秦朝暴政,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短命而亡,因此AC不对;D不对,题干是“秦

26、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了。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点评: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6.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其采取的措施是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轻罪重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在地方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选项符合题意;奖励耕织属于农业上的措施,B选项排除;奖励军功属于军事上的措施,C选项排除;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现的是严刑酷法,D选项排除。27. “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

27、。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详解】“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意思是,秦国人家中如果家庭富裕,那么儿子成年后要(与父母)分家,如果家庭贫困,那么儿子成年后要入赘到别人家。这是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所以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故选C。材料着眼于

28、社会习俗的变革,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材料与司法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并非军事改革,排除D。28.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的这一评价A. 有利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B. 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C. 意在赞赏秦孝公善于用人D. 主张“以法治国”来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的大意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改变了旧的风气习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有强大,百姓乐意为国

29、家出力,诸侯列国都来亲近归附,俘虏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据此分析可知李斯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29.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 变法沉重打击了秦国奴隶主贵族C. 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D. 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因此虽然商鞅被杀,但其改革的相关措施对后世仍然产生重要影响,故C正确;ABD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

30、因,排除。30.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B. 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 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 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因此选B。考点:历史

31、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31.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农民在获取国家耕地的同时需要对国家承担一定的租役义务。D正确;依据材料“老免及身没则还田”来看露田最

32、后需要上交给国家,A排除;依据材料“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来看,依据男女来进行土地的分配,B排除;材料未反映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C排除。故选D。32.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 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C.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钱穆之所以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是因为该制度曾经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A项正确;均田制是

33、把政府手中的土地分给农民,故B项错误;均田制没有完全取消土地买卖,故C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故D项不符合史实。33.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赋税制度B. 推行汉化政策C. 加强集权D. 整顿吏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所以A项错误;其目的是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

34、。B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4.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制御华夏,辑平九服”信息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其它选项都是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

35、答案为B选项。35.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虽然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凿,但是风格不同。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国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目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D. 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目变为和蔼可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通过改革实行汉制,移风易俗,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导致了鲜卑

36、族的汉化,石窟艺术形式的转变体现了这一进程,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山西大同石窟和河南洛阳石窟艺术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不同和变化与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而不是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有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小文帝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影响,材料中的变化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不是材料内容中的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是现象,故D选项错误。36.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B. “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37、C. “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D. “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了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B错误;班赐冠服是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有利于民族融合,没有废除鲜卑文化,C错误;“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D错误。37.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

38、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38.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

39、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选B选项。A、C选项是从政治文明发展来看;D选项是从文化方面来看。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9.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

40、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 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 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 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 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答案】C【解析】根据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故C项正确。“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是指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而不是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贫瘠的多少,而是强调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

41、的功效,排除D。点睛: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内涵,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0.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优秀传统C.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过于笼统,故A项排除。尊宗敬祖是汉

42、族宗法制的传统,故B项排除。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过于绝对,故D项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二、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41题10分,42题10分,共20分)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高祖纪(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体现? 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答案】(10分)(1)体现:重视农耕经

43、济和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4分)影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有利于调动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增强秦国的军事力量。(2分)(2)特点:国家统一征收 赋税作为官吏俸禄的来源;把俸禄制和严惩贪污结合起来。(4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体现”主要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回答“影响”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调动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

44、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即可进行概括为:国家统一征收赋税作为官吏的俸禄来源、把俸禄制度和严惩贪污结合起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利禄官爵”的调整的积极影响等;中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魏书李安世传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

45、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请回答:(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答案】(1)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

46、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得出豪强地主兼并土地。(2)本问可任意选择一个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如同意赵翼的观点,则可根据“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得出其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论述时主要结合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去分析概括。如果同意黄仁宇的观点,则可根据“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得出其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论述时可依据所学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