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1.地理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理公转的地理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2.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导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问刘十九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上述图片显示着四季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地球会有四季的变化呢?让我们
2、怀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新课教学:【师】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它们的地理意义。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页,看一下第一部分昼夜交替和时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半球与夜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2)晨昏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3)周期:1个太阳日。这样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时差【师】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
3、早。而且地球为360,自转一周为24小时,所以经度每隔多少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呢?板书:(1)地方时【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师】但是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因为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方时。所以在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2)时区与区时(人为规定)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
4、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如图,东八区的区时为120E的地方时。(3)国际日界线(人为规定)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 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作“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区时相同,但是日期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西比东大一天。(4)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例如,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
5、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2、地转偏向力:这种现象在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1、昼夜长短的变化
6、(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不等长。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2)北半球的下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其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南半球则反之。(3)北半球的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其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7、,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到处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反之。(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2)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3)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的变化:春分日和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4)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不同的变化: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在
8、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受到太阳直射两次。四、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1、四季更替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
9、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2、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这些都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学了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节更替和五带划分,这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记忆的。板书设计: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2、时差(1)地方时(2)时区与区时(3)国际日界线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方向2、地转偏向力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3)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的变化(4)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不同的变化四、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