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境建构:古诗教学中想象指导的关键王浩古诗,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各年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中都明确指出了想象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下的古诗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想象作为古诗理解的工具,但却缺乏对如何使用这一工具的具体指导。在古诗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是在“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文字信息和教学活动,在大脑中建构出符合诗境的“真实情境”,使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与“真实情境”共振,促进新形象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古诗的理解。那么,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想象的情境建构呢?一、以点带面,以时间建构古人常以特定的时间作为
2、诗歌创作的背景,如早晨、夜晚、节日等,其中与时间有关的意象通常是多点、多种类的,对这些意象进行整理可以推定古诗所描绘的时间。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捕捉古诗中与时间相关的意象,并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认知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拓展思维,想象具体场景,使头脑中的细节由一个个点丰富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具体的情境。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元日一诗,是诗人王安石在正月初一这天描绘的一幅春节的美好场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诗题入手,进而启发学生“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春节”,引导学生从诗文内容中的“爆竹”“春风”“曈曈日”“换符”等意象完成对王安石所处“春节”的情境建构。具体可以以
3、“爆竹”体会听觉上的热闹,联系曾经体验过的乐趣;以“春风”和“曈曈日”感知春天的温度和美好景色;以“换符”勾连起与亲人一同迎接春节的美好回忆。这样,以题目中的“元日”为点,把古诗内容中的相关意象,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想象不断细致化和具体化,并扩展成面,促使学生领会该诗所传达出来的春节迎新的满满欢喜之情。二、化简为丰,以空间建构古诗中也经常涉及对某处场景的描写,如田园、山间、屋舍、池上等地。但因古诗言简意赅、意味深远的特点,学生很难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和诗境高度匹配的情境。针对这一现实困难,可以采用化简为繁的策略,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景物,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互动活动中,描述出更为细致的景物,可以
4、包括其颜色、样态等,从而逐步进入古诗中的“真实情境”。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自己在田野所见儿童追蝶之景,颇有童趣。前两句中,篱笆的特点是稀疏的,小路只提到一个“深”,树是花的载体,处于次要地位,而花也没有细致刻画,甚至从诗面流露衰败之感。教师可以先进行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篱笆、径、树,以及花的样态和颜色,再丰富近处树下的野草、野花和高处天空的景色,以及篱笆和小路两旁的景物,最后结合空间上的高低、远近的顺序,建构景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使徐公店周围的景色更加有层次。其中,篱笆是稀疏的,看似衰败,但与“密”对比后,学生通过想象会发现:致密的篱笆遮挡了视野,也阻隔
5、了诗人的感受,反而缺少意趣;“落”字也似乎暗示凋零,但在建构的情境中,花落还有新绿在,是旺盛生命的开始。如此,以简单的“篱”“径”“树”“花”为起点,通过空间想象,丰富了头脑中的情境,也透过这些景物,感受到诗人心中的轻松与闲适,更好地理解了遥看儿童戏蝶之趣。三、由面及体,以氛围建构经典古诗,特别是唐诗,大气磅礴,特别善于营造诗歌独特而富有艺术气息的氛围。这里的氛围不同于景物,它是读者感知诗中景物而生发出来的情感。以氛围建构古诗意境,既要完成对景物情感的感知,又要能够组合多种情感,使诗中的氛围准确、融洽,成为整体。其中,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的感知,教师可以适当辅助,学生逐步积累,而对于情感的整合与体
6、会,需要教师介入引导。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该诗可通过氛围来构建意境。教师要帮助学生先建构起边疆大漠荒凉悲壮的环境氛围,抛出“在这样氛围下的战场上,战马会遇到什么”的思考,激发学生联想到战场上的危险,再结合全诗请学生谈谈“诗中的战马有这样的担心吗”,引发学生体会到爱国勇士对“沙场”的别样热爱。理解该诗的关键就在“真实”和“虚构”,学生既要在头脑中建构“真实”的环境氛围,又要建构虚构的内心氛围,这样由面到体,构筑古诗情境,就更能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感。四、变静为动,以人物建构通常古诗中的人物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对人物形象的建构,关键在于让人物鲜活起来。那么,如何使人物鲜
7、活起来呢?关键在于把古诗描写的静态的、简单的人物行为转化为动态的、连续的行为,甚至像叙事一样描绘一段情景,使古诗不仅成为一幅画,更成为一段立体视频。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送元二使安西描写和记录了诗人王维送别好友元二的场景和语言。教师可以紧扣最后两句诗,先让学生尝试说一说“王维和元二之间可能说了哪些送别的话”。对于送别之言,学生都有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够通过回忆将已有经验迁移到诗文情境的建构中来。再让学生思考“哪些话王维想说而没有说出口”,此问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可以想象出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内心活动。最后让学生演一演,变静为动,以更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感受“真实场景”,从而更好地完成情境的自我建构。这样
8、的教学就使古诗中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内心活动都丰富了起来,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也逐步清晰。五、虚中生实,以情节建构古诗常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以“戛然而止”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表意于诗文之外,动情于读者之心。这样的手法固然高妙,但增加了小学生的理解难度,他们不清楚诗文为什么突然就结束了。面对这样的困境,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起未写的内容,再通过对比体会其表达效果。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描写农忙生活组诗中的一首,整首诗除了飞动的蛱蝶,无其他动态事物,更没有写人。一首写农忙的古诗,竟然没有写一个农民,那农民去哪里了呢?教师要适时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学
9、生的思考,这是情节建构的起点。经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知道農民在忙碌。在此基础上,结合“梅子金黄”“杏子肥”等事物,请学生思考“农民如何忙碌才能培育出这么好的农作物”,这样诗中隐含的“勤劳”就浮出水面。教师可继续追问“劳作持续时长”和“天天劳动辛不辛苦”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淳朴”和“美好”的感知。至此,一段众人勤劳淳朴、快乐祥和的劳动场景就建构好了,学生对于范成大不写农人,却通过飞舞的蛱蝶引发读者无尽联想来赞扬农人之乐的意趣也就可以领会到了。以上五种教学策略在古诗想象教学中可以结合使用,如宿新市徐公店还可以变静为动,建构儿童追蝶的情境,以体会儿童和杨万里的快乐。古诗教学重在积累和理解,而通过想象建构古诗中蕴含的情境则是学生理解古诗的关键,是内化古诗的必经之路。因此,只有重视古诗教学想象过程中的情境建构,根据诗文特点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地传承古诗中蕴含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