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人教新课标 古诗,因为离孩子的生活、日常语言比较遥远,这么多年来,古诗教学的研究,都放在如何挖掘诗意、开掘诗境上。这几年,也产生了一些精品课例。带领学生穿透古诗语言,走进古诗意境,深悟古诗情感,把课上得古意盎然、诗意盎然,似乎是这几年古诗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我经常在想,小学生学古诗,能否学得浅显一些、好玩一些、轻松一些,在课堂上,通过古诗的学习,不光领悟诗情诗意,还要悟到一些方法技巧,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语文教学是忌谈知识的,但古诗中渗透的语文知识,我们不用回避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视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领悟到诗人如何“见景生情”,而且是
2、“特定的景触发了特定的情”。在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是非常凸显的一种方式,从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出发,让学生整体感受:其实何止是“秋风”动客情,诗中还有许多的景都触动了诗人的情啊,你能仿说一句“_动客情”吗?让学生对整首诗进行梳理,学生要提炼诗中的景,并用四个字概括出来,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是一个考量。当学生吟出了“萧萧梧叶动客情”、“篱落灯明动客情”、“儿童嬉戏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时,说明他们读懂了“诗语”,也读懂了“诗情”了。所以,此处的运用也是对学生理解的一个检测,更是迁移和提升。最后,呈现三首“思乡”诗,学生自己从诗中用四字词语提炼景物,仿写诗句“动客情”,这项语言实践活动,
3、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进一步历练,在仿说“诗语”的过程中,学生对“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这个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是这堂课试图对传统古诗教学的突破之一:用“以练导学”的方式教古诗。让仿说、仿写诗句的训练承载起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了解相关知识的多重目的。本课试图对传统古诗教学的突破之二,是渗透“重读”理念。把低年级学过的古诗,到高年级再读,通过设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新的感受与收获,体会到: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心境,读同一首诗,感受和收获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点到为止的渗透,不是作秀,是给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他学会学习,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学会自己到这些曾经学过的古诗中不断寻找新的意义,获得新的启迪与营养。总体来说,传统的古诗教学,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如果能在醇厚的情味与意味中增加些刚性的元素:知识的、理念的等等,那就犹如在学生的心间开启了一扇窗,会让他看到里面风光无限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