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在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2.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基本概念。3.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能力目标能运用地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的形成。德育目标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难点 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
2、偏移规律。3.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等问题。4.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或自制图。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三课内容我们简单地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归纳、概括一下?(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地球处在银河系中太阳系内的金星和火星之间,它与其他行星、小行星一样,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地球自转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对地球的自转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在这一节课上,针对地球的自转运动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学习。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地球的
3、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南北极,地轴。2、请同学们再结合课文,认真分析来填出下表: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答案: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度(两极点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补充)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但若从极地上空看,情况就不同了。(用地球仪或三球仪做演示,边演示边解释)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处处相等,即360天(24小时) 15小时14分15分14秒但线速度就不同了。因为地球表面的纬线圈长短不同,所以在单位时间内,地球自转在不同纬度上所转过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可从课
4、文中图1-2-2上可看出。(过渡)地球昼夜不停地自转,这种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现在我们假设地球不运动(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同学们思考一下:会不会形成昼夜呢?探究问题: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区别?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晨昏线在地表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参考答案)即使地球不运动,也会形成昼夜。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中间的大圆圈),叫做晨昏线
5、或晨昏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在地表自东向西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承转)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板书)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请大家思考、讨论一下。(学生活动)(归纳、解释)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了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日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
6、空中的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是,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变化(交替),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可借助三球仪解释、说明)。同学们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吗? (教师解释)在钟表出现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完全是靠太阳(夜晚靠星星、月亮)来安排一天的起居作息、生产劳动,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通过前面第2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颗同步卫星,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约为一个月,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天,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昼夜温差减小,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地球的一大优越性。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地球仪共同认识了地球的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地轴、南北极等知识,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又共同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第一部分,希望同学们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