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图是同学们探究课上做出的“明朝中央机构设置简表”,由此可以看出()A.丞相制度已被废除B.锦衣卫仅对内阁负责C.三省六部制开始设立D.军机处失去了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可知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选A项。2.有文献记载:“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材料中所体现的制度是()A.辽设南、北面官B.金朝“猛安谋克”C.明朝内阁制D.清朝奏折制度答案C解析从“阁臣”“票拟”可知,文献记载的是明朝设立内阁制,C项正确。3.明成祖永
2、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成祖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遣郑和下西洋,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暂停上述活动的目的是缓解财政压力,A项正确。4.清朝时军机处在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中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是()A.办理军机的过程保密性强B.军机处官员的流动性较强C.军机大臣大多是临时差遣D.军机处官员均为位高大臣答案C解析材料
3、中并未说明军机大臣办理军机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军机处官员的流动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说明军机大臣大多是临时差遣,故C项正确;军机处官员级别不高,故D项错误。5.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五十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A.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B.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军机处仅是皇帝的一个内侍机构,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故A项错误;丞相在明朝就已废除,清朝承袭明制,故B项错
4、误;军机处是清朝中枢权力体系的一部分,但其更多体现的是专制性,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6.“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帝亲征噶尔丹D.雅克萨之战答案C解析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都是抗击外敌的入侵,只有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属于与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C项正确。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
5、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通政司是明朝设置的机构,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可知,密折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故B项正确;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不对应,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秘书机构,与材料中“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不对应,故D项错误。8.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时
6、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27 355 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 750 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 095 7963.56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人口逐渐增多,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显示是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不是耕地面积,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均土地减少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人地矛盾,不涉及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9.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
7、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项正确。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属于农业,A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需求大量增加,B项错误。经济作物的种植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C项错误。10.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材料中的“他”是()A.孟子B.朱熹C.董仲舒D.王阳明答案D解析材料“不假外求”强调只需反省内心就
8、可得到“天理”,从而“为圣为贤”。孟子与反省内心,提高修养的主张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主张向外探求“天理”,故B项错误;董仲舒与反省内心,提高修养的主张无关,故C项错误;王阳明主张反省内心得到“天理”,提高道德修养,故D项正确。11.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答案A解析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完全切断与外国的经济联系,而是严格限制,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体现了清朝“抑商”的一面,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是,不符合“直接
9、”的设问要求,B、C两项错误。清朝在国内关卡林立,国内市场的开拓无从谈起,D项错误。12.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朝代人物事件结果明朝戚继光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清朝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清朝康熙帝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动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
10、,收复台湾;康熙帝抗击沙俄,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这三例都是对外国侵略者的抗击,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故选C项。13.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利用喇嘛教以收功。青海、喀尔喀、内蒙古及伊犁等处,皆为其檀徒(佛教信徒)”。为此清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是()A.平定漠西蒙古B.设置伊犁将军C.册封达赖、班禅D.实行改土归流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喇嘛教”。喇嘛教是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的宗教,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先后册封达赖和班禅,后又设立了驻藏大臣,故选C项。14.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情,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商贩或移居于吕宋
11、(今菲律宾)者甚众”。由此可以看出()A.明廷严格执行海禁政策B.明廷一度实行开禁政策C.明朝商业繁荣D.明朝对外贸易发达答案B解析明朝对外贸易一度繁荣,“移居于吕宋”说明明廷海禁政策一度松动,故A项错误;材料较为频繁对外贸易和移民说明一度实行开禁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廷对外政策的变化,不能得出商业发展的整体状况,故C项错误;隆庆时期开放海关不能说明整个明朝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15.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B.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C.西学作为夷狄
12、思想被排斥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观点认为对于西学东渐的现象,既不能完全否定,又要注意其实际效果,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二有
13、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12分)(2)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13分)参考答案(1)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承古: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
14、君为客。萌新: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说明:黄宗羲注重实学,推动经世致用思潮。解析第(1)问,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得出“承古”表现在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
15、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由材料二“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知“萌新”表现在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第二小问说明,注重实学,推动经世致用思潮。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
16、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据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根据材料,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参考答案示例论题: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市场巨大和长期政治稳定。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对外贸易中,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
17、和贸易的中心地之一。明清时期,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集权加强,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总体上和平交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没有撼动明清政权的统治根基。因此,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得益于巨大的市场和长期政治稳定。(论题从其他角度入手亦可,如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背景与欧洲不同,或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解析材料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二是商业繁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材料认为明清商业繁荣的原因是巨大的市场和政局的稳定,选择这一论题进行论述需要结合所学,列举明清商业市场扩大和明清政治稳定的表现和原因。选择第二个问题进行论述则需要列举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领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