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参考答案1B【解析】“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基层开始逐渐推进,B 正确;A 逐步推进不符合事实,C 中完全一致说法绝对;D 中此时还没有突破意识形态。2B【解析】“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体现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故 B 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在 21 世纪初,故 A 错误;材料反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的变化,不能体现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故 C 错误;
2、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故 D 错误。3A【解析】依据所学,20 世纪 20、30 年代,由于“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盛行,造成盲目的消费,使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终于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故选 A,排除 B;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 C;材料折射出美国生产相对过剩,排除 D。4B【解析】材料中的“除苏联以外”“影响生产分配、流通”等信息都是对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范围广这个特点的描述,故 B 项正确;ACD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对材料“除苏联以外”“影响生产分配、流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B【解析】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
3、税收,增加公共工程,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 B;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建设“福利国家”的信息,排除 C;胡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 项“少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分析解答。6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要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推广,选项 B 正确;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因此其不构成原因,排除 A;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取代了集体耕作方式,因此选项 C 是小农经济出现后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小农经济属
4、于封建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有助于小农经济发展,但是其不构成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排除 D。7C【解析】根据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是井田制,由材料“废井田,开阡陌”可知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故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周朝疆域发生改变,而是强调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排除 A。材料强调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没有体现分封制的瓦解,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周王权力增强,而是强调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排除 D。点睛:本题以土地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废井田,开阡陌”,结合土地制度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即可知道答案。8A【解析】材料说明明清时
5、中国生产出了具有欧洲风格、面向欧洲的瓷器商品。由此,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受到了欧洲市场的影响。但是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采用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 D 项错误,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官窑,所以无法得出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和政府对官窑工艺水平要求高的结论,故B、C 项不符合题意。9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古代的手工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是因为“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蜀21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景德
6、镇“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B。另外,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本题的主旨就是说景德镇的民营制瓷手工业很多,规模很大。11A【解析】根据题干“争家产为聘礼而讲价还价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传统观念不再重视,逐利奢侈风气显现,故 A 项正确;题干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对思想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并不仅仅反映奢靡之风的显现,排除 C 项;题干不能说明江浙成为明朝经济中心,排除 D 项。故选 A。12D【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对商业税收措施的变化
7、而对农业的政策却很少变化,表明古代封建王朝在商业政策方面较为灵活,故 D 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自战国商鞅便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商业的优恤措施,没有反映没有出商人阶层的地位的提高,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意为对比商业政策与农业政策的区别,并未体现商业税收超过农业,故 C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D。13A【解析】根据所学,工商业市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所以 A 正确,B 市坊已经被打破;C 纸币最早是在宋朝时期;D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排除。1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治
8、、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 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 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 19 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 两项错误。15D【解析】材料中的现象体现发明清政府对纺织业的限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纺织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因此就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的需要,D 正确;材料与工商皆本思想无关,排除 A项;材料所反映的是不是政府想加强宏观调控,而是限制与打压,排除 B 项;材料现象与西方无关,
9、排除C 项。16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棉纱进口呈现上升趋势,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深入,进而会加速自然经济瓦解,选项 B 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棉纱进口情况,无法得出市场被列强控制的结论,选项 A 排除;棉纱进口量上升与民众生活质量提高无必然联系,选项 C 排除;西方资本主经济入侵促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选项 D 排除。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838-1852 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因此选 B。ACD 都不符合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18C【解析】据材料可知该事
10、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国主动寻求改变的事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事件应是洋务运动,C 符合题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 A;洋务运动不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排除 B;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五四运动,排除 D。故选 C。19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 1912 年至 1914 年,正处于民国初年,政府奖励发展实业,选项 C 正确;列前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 A;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国人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 B;实业团体涌现是实业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 D 排除。2
11、0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37、1942 年”,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因抗战的需要,重工业比例有所提升,故工业结构是因为战争而调整的,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中的“工业布局”与表格信息无关;3B 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D 项错误,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时期民营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21D【解析】“根本原因”要从当时的国情、当时的社会性质进行考虑,即是由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质所决定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是材料所述的现象而非原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外商企业享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民族工业与外商企业的不同等待遇均只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选
12、项 B、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22D【解析】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 D 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 A 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B 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13、,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 C 项。23D【解析】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开始,1956 年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选项 D 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 1952 年,与三大改造时间不符,排除 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通过编制经济计划,同时根据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选项 B 排除;“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选项 C 排除。24C【解析】材料示意图当中的 3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从 19 世纪 70 年代产生,到 1956 年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产生,到 1956
14、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结束,故 C正确;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 1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 A 排除;洋务企业是 2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 B 排除;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 4 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故 D 排除。25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60 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困难,工业化发展进程受挫,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故迁移人口此时主要来自城市,故 A 项正确;此时农村并没有进行改革,排除 B 项;户籍管理制度此时并没有变化,排除 C 项;此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 D项。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表格的内容,
15、同时注意时间“19201936 年”。依据所学可知,19201936 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表中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近代的中国,经济主体依然是自然经济。所以应选 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曲折发展27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中共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4来,使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
16、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并未发动战争,排除。B 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全国性运动,与阶级敌人的煽动破坏无关,排除。C 项,60 年代国民经济困难与西方的封锁禁运无关,排除。28B【解析】“实业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属于阻力,故 A 错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短暂春天时期,动力大于阻力,故 B 正确;甲午战争后的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动力大于阻力,而不是阻力大于动力,故 C 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府政策,不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
17、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动力、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阶段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9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 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 1936 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 C 项正确。A 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 A 项错误。B 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4-1918 年。故 B项错误。D 项,民国二十五年是 1936 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30A【解析】根据材料“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18、可知,滚下去的不是人而是一个红薯,体现了浮夸风的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特征,故 A 选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作化运动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合作化的信息,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家一听笑呵呵”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动荡问题,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中“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等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而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发展,故 D 选项错误。31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广告业存在的目的是推广市场宣传,增
19、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1956 年广告业消失是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行政计划和指令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进行管理,市场自由竞争不复存在,排除BC,D 项正确。1956 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排除 A。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 D。32A【解析】据表格信息 19491955 年由国家加工、订货、包销、收购的产品占私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持续上升,说明国家把私有企业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A 正确;“一五”计划是工业化为主体,提前超额完成是 1957 年,与材料不符,B 错误;据材料不能体现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C
20、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 1958 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符,D 错误。33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工农业相比 1949 年都有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成效突出,选项 C 正确;材料只列举了增长情况,无法得出是否因苏联援助导致,选项 A 排除;此时尚未开始“一五计划”,排除 B;材料未阐述制度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 D。34B【解析】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而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探索,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邓小平改革并未排除国家指导,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计划经济的弊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恢复市场功
21、能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5C【解析】中共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肯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C 正确;A项是中共十四大,排除;B 项是 1984 年,排除;D 项是要到 2008 年左右,排除。536D【解析】材料反映从 1987 年到 1998 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少,说明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这使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与城市工业结构、所有制形式和国企改革无关,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37A【解析】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镇企业,1988 之后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在中国逐步推广,农民纷纷进城
22、打工,形成“民工潮”,2003 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了配合小康生活时代到来,农村开始了新农村建设,A 正确;其他选项组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8B【解析】根据“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断发易服”,故 B 正确;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还没有强令剪辫子,排除 A;日本侵华期间的甲午战争时期,中国还没有强令剪辫子,日本侵华期间的抗日战争时期是1937-1945 年,而我国早已在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9 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早已在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后
23、“断发易服”,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9D【解析】材料信息“我国衣服,长而大,故舒泰。外国衣服,短而小,故轻便。今学堂体操,衣服短小,亦取其轻便也”肯定了中西服装的长处,强调了学校体操宜采用短小服装。这说明当时教育理念倾向采撷中西,实用为是,故 D 正确;材料没有排斥西方,故 A 错误;材料中没有移风易俗的信息,故 B错误;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故 C 不符合材料信息。40D【解析】电灯没有明火,而且不能像火柴一样来点烟,这说明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这一新兴事物的性质,故漫画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存在局限,故选 D,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 AC,排
24、除。41B【解析】材料是辛亥革命时期发出的革除陋习的号召,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培国本”,即救亡图存、复兴中国,故 B 正确;保障健康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出发点,故 A 错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不可能是根本要求,故 C 错误;保国、保种、保教是维新派的口号,故 D 错误。42D【解析】据材料“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由于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反映了由于铁路等近代交通的发展,婚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D 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婚礼铁路”,与民主共和观念无
25、关,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与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无关,B 错误;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不是对西方文明盲目的效仿,C 错误。43B【解析】“电线露机关”说明是有线电报,“千里音书一瞬还”说明有线电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快捷,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有线电报业,故 A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电讯实业发展,不是铁路和航空事业发展,故 C 项和 D 项错误。44C【解析】19 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 18951898 年间,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政治报刊的高潮出现,其直接原因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需要,C
26、 项正确;19 世纪末清政府政策转变不是办报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A 项错误;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初才兴起的,B 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是 19 世纪末出现办报高潮的直接原因,D 项错误。45A【解析】根据材料“把舶来的大众信息直接推进到上海的华人社会中去可知,中文报纸促进把西方文化传播到华人社会,说明大众传媒有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文报纸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没有体现价值观更新的相关信息,B 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报纸,而非广告业,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众传媒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46C【解析】根据材
27、料“全球史观”“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可以判断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推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6合“全球史观”,排除。47A【解析】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开辟出到印度最短的航线,而葡萄牙王室肯定会成为最大的最直接的受益者,葡萄牙立足新航路开辟开展早期殖民扩张,故 A 正确;西班牙开辟了到美洲的航线,与达伽马开辟出到印度的航线无直接联系,排除 B;在西班牙支持下麦哲伦船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与达伽马开辟出到印度的航线无直接联系,排除 C;D 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非达伽马开辟新航线的直接影响,排除。48C【解析】
28、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欧洲社会出现一股“寻金热”,对黄金的追求成为开展航海的主要动力,欧洲人的这一热情成为推动航海活动的基础,故选 C 项。当时领导航海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政府的关系,故 B 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地圆学说是否得以证实,得到证实实际是在麦哲伦船队航海结束后的事,D 项错误。49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大帆船贸易,中国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而西方获得了中国的商品,说明中国商品大量外销,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地位),B 正确;这一时期的西班牙正是强盛时期,排除 A;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下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 C;
29、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排除 D。50C【解析】根据“从事黑奴贸易”“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可知,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选 C;ABD 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51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分界线是“教皇子午线”,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也是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活动的承认,故 C 正确;“教皇子午线”是对两国争夺仲裁,故 A 错误;材料信息主旨不是传播基督教,故 B 错误;其他国家后来参与了殖民地争夺,故 D 说法错误。52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 世纪中期”“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得
30、出工业革命后因生产力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盛行,A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降低关税,并未提到关税收入的变化,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是在罗斯福新政后,C 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两国对殖民地的争夺,D 项错误。53A【解析】由材料信息“19 世纪前半期,该城市工厂的产量增长了 600%,人口达到了 10.3 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莱德福的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故 A 正确;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故 B 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布莱德福是经济中心,故 C 错误;材料中没有纺织业的信息,故 D 错误。54B【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学者改变态度,深入工场作坊,解
31、决工人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故选 B;材料反映了学者对工人态度的变化,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生态环境恶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未体现工人运动,排除 D。55B【解析】19 世纪 2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 B 正确;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 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 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
32、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 D。56C【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因此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答案为 C 项。开辟新航路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是在 16世纪,排除 A、B 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排除 D 项。点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870 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57B【解析】根据材料“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
33、”可以推知:农村劳动力发生了重大转移,从而能够推断出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行,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从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B 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根据“1800 年前后”,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分析,众多妇女被工厂雇佣,而不是成为家庭主妇、,排除 C;工业革命,众多妇女被工厂雇佣,从事繁重劳动,D 错误。58B【解析】“以工代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保护民众自尊,但不符合“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7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C;根据“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表明“以工代赈”促进了消费,利于解决产销矛盾,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工代赈
34、”受资本家大力支持,排除 D。59B【解析】根据材料,“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B项正确;单纯的“自由放任”或“政府主导”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不符,AC 项错误;“私人垄断和自由竞争相结合”与材料所说新模式是“市场”、“政府”同时发挥作用不符,D 项错误。60D【解析】“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指的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解决就业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为此采取的措施是大力举办公共工程,
35、故 D 正确;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都不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故 ABC错误。61(1)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2)影响: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立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解析】(1)根据“1825 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 19 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6、、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和政府立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影响主要在于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2)影响: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修建一方面加强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英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则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立场: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作者是站在印度的角度,即民族解放的立场,主要控诉了铁路给印度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62(1)原因:通商口岸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2)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农业资金推动城市化;发展速度慢。影响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解
37、析】(1)原因:根据材料可见从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城市人口在不断上升,其原因在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根据材料近代通商口岸由“五口通商”“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 34 个”,通商口岸的增加大大推动城市化;通商口岸企业性质“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可见近代洋务运动恶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近代化。(2)特点:根据材料“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具有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的特征;“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可知城市化的资金来源于农业资金;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城市化进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发展速度较慢。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会呈现上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