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vtvtv武汉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6月28日满分:150分第I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如何看待“燕赵文化”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
2、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
3、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
4、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
5、,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B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C“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的教导意义。D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B汉末曹魏时的曹操
6、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C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产生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
7、化性格。C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D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明良论 龚自珍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
8、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
9、,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注】明良:明君良臣。气:知耻的精神。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益久,则气愈偷 偷,苟且B至身为三公,为六卿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C皆圣哲之危言 危:危险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 / 节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 / 出夸其门生 / 妻子B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节 / 蒙色笑
10、/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 / 出夸其门生 / 妻子C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 / 节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出 / 夸其门生 / 妻子D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节 / 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出夸 / 其门生 / 妻子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观点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并将当时士大夫不知耻的普遍性归结为朝廷不能振作知耻精神。B第二段提出解决方法,朝廷要教化士大夫知耻,并引贾谊劝谏汉文帝的文辞阐明朝廷要明白不知耻风气盛行的原因。C第三段列举为官现象,阐明不知耻的危害。作者分别说明政要之官和闲暇之
11、官的言行和心理,他们谄媚、苟且,无心国事,危害极大。D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法。古代的官员在边境危急时能够像鸠燕一样为国而死,既是比喻论证,又和当时官员的行为形成对比。第卷四、(24分)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5分)(2)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则志愿毕矣。(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白 石 滩(唐)王维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注释】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8 这首诗四句都是写月光下的情景的。诗人是如何写出月光的皎洁的?请简要分析
12、。(5分)9 “家住水东西”是否应该改为“家住水东(或“西”)岸”?诗后两句和前两句是如何一起营造画面感的?请加以赏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1)劝学中荀子用木头经过墨线比量处理后更加挺直,金属经过打磨后更加锋利来类比论证学习的作用,得出君子 “,”的结论。(2)夜归鹿门歌中孟浩然写到鹿门山隐居环境的安静“”和人物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表达了自己不愿屈身权贵,追求自由的心声:“,。”(4)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安慰自己要安于命运,并借酒浇愁,停唱行路难,但是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的痛苦不能消歇:“,。”(5)春江花月夜中作
13、者面对春夜美景,思绪飘飞。既追问江畔何人见月,江月何年照人,感喟宇宙永恒、人事更迭,又欣喜于“,”,表达人生无穷,宇宙永恒的达观。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呼 噜赵新这是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炕头儿上睡着父亲,后炕里睡着县长,吴有睡在他们中间,吴有是桃树湾村的村主任。这天下午县长来到村里,搞农业结构调整调查,因和父亲谈得投机,就和父亲交了朋友,晚上索性连县城也不回了,坚决要和父亲住在一起,以便把还没念叨完的事情接着念叨下去。这样吴有就叫娘和媳妇睡在一起,自己陪了领导和父亲睡。吴有很激动,很兴奋。他先是端茶倒水递火点烟耐心地听父亲和县长说庄稼
14、话桑麻,然后在炕上铺好被褥放好枕头端来尿盆。等伺候两个人睡下以后,夜已经深了,因怕闹出什么响动打扰县长休息,他连衣服都没脱就悄悄钻进了被窝。秋天的夜,月色朦胧,气爽风柔,更有那瓜果甜香丝丝缕缕从门缝里飘进来,让人感到生活是这般美好。吴有先是靠近父亲这边睡,但从父亲头上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汗息一阵强似一阵,一阵比一阵猛烈,呛鼻子呛眼睛还似乎呛耳朵,熏得他用被子捂住脑袋还是受不了; 吴有只好往县长那边挪,这一挪就妙了:从县长头上散发出来的芬芳的皂香醒脾醒胃,清心爽神,令人舒畅愉悦。吴有不能再朝后炕里挪了,再挪就挨着县长,就碍县长的事了!要是自己的手脚碰了县长而且把县长碰醒了,那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他
15、这个村主任还称职吗?吴有稳住了身子,一边闻那清心爽肺绵绵不绝的皂香,一边倾听外面的天籁之音:院里有露珠落地,那晶莹的露珠落在铺了水泥的院子里,声音清脆圆润,明快爽朗,珠落玉盘一样好听。突然,父亲打起了呼噜。父亲的呼噜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就居高不下,一味地凶猛激烈,波澜壮阔!吴有已经有十年不和父亲在一条炕上睡觉了,想不到这土里刨食吃的老汉竟然这样雄姿勃发,惊天动地, 或嘈嘈杂杂,如人喊马叫;或哗啦哗啦,如暴雨来临;或浪涛涌动,如洪水漫卷;或霹雳电闪,如地裂天崩!吴有决定推醒父亲:一是他受不了这种噪音的煎熬,二是怕父亲的呼噜把县长吵醒了。吴有悄悄地挪到炕头儿,正要伸手推醒父亲的时候,县长那里也
16、打起了呼噜!但是奇了,县长的呼噜一如那缕妙不可言的皂香,打得舒缓悠扬,余音绕梁,听起来如小河流水,春雨飘洒,燕语呢喃,微风送爽。而且县长的呼噜打得很有节奏,起伏有致,强弱匀称,一会儿缥缥缈缈声若琴弦,一会儿丝丝缕缕恰如游云,简直是天上的一支乐曲!吴有感叹不已,吴有突发奇想:自己是高中毕业,在学校学习时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那首广为传唱深受欢迎的校歌就是自己谱写的曲子,现在何不把县长的呼噜之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作为一首轻音乐奉献给社会?即使不能广为传唱,自己还可以哼唱,哼唱久了,熟能生巧,说不定以后自己打呼噜时也能打出县长的味道和水平来!吴有悄悄地下了炕,悄悄地拿来笔和纸,悄悄地伏在桌子上,悄悄
17、地摁亮了手电筒。在完整地反复地记录和核对了县长的“艺术之声”后,他也草草地记录了父亲的呼噜之声。他把两首曲子进行对照,父亲的和县长的果然不能同日而语,远不在一个档次!第二天吴有兴致勃勃地来到县文化馆,把头天晚上记录好的两首曲子给李老师。他读高中时李老师教他音乐,李老师艺术造诣很深,写过很多有名的歌曲,是省内的音乐权威。李老师先看父亲的呼噜之声。李老师看了两遍,默唱了两遍,又小声唱了两遍,又大声唱了两遍。李老师前所未有地激动起来,简直是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李老师大喊大叫地说:好,好,好!这首曲子气魄宏大,旋律高昂,有耕种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有春风秋雨,有酷暑寒霜,有雷有闪有情有爱,有百鸟争鸣稻
18、谷飘香吴有,了不得了不得,这是一首雄壮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进行曲,我马上给你推荐出去,让大家欣赏!吴有说:李老师,请您再看看那一首!李老师拿出县长的“艺术之声”。李老师只哼了一遍,就皱了眉头。李老师说:吴有,这不是歌曲,这是一个人在打呼噜!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故事发生在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上,县长和“父亲”同睡一炕,表明县长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小说歌颂了这种亲民作风。B小说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父亲的汗臭、呼噜的刺耳和县长身上的皂香、呼噜的舒缓悠扬对比,吴有和李老师对呼噜的不同理解形成对比。C作者通过吴有的感受描写父
19、亲的呼噜声,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其雄姿勃发、气势惊人的特点,为后文李老师的评价作了铺垫。D小说描写细腻,对乡村夜晚景色的描写,对呼噜声的描写,还有吴有的心理描写,都是如此,虽然弱化了情节,但让小说拥有乡土诗意。E小说通过吴有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叙述语言的清新明丽和诗意化,说明吴有是一个蓬勃向上、热爱乡村生活、具有诗意情怀的村干部。(2)小说中的吴有的父亲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划线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4)小说以“呼噜”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12. 下列语段中填入括号内的字音、字形、用法全部正确的
20、一组是( )(3分)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 )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培育良知,( )人类,这二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 )光荣的。他受到旧时代的咒骂,历尽( )折;但他又受到未来的祝福,光照万代,他在咒骂与祝福中溘然长逝。A殒 教育 上 挫cu B陨 教育 尚 挫cuC陨 教化 上 挫cu D陨 教化 尚 挫cu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央视纪录片中国远征军犹如空谷足音,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人第一次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国土的战例,让人们对那段中国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B.本赛季的全国女排联赛在对抗性和观赏
21、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八强战之后,比赛打得更加难舍难分,这与四位名帅的排兵布阵和临场指挥不无关系。C. 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件珍贵藏品不胫而走。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D. 在2015年央视网络春晚上王铮亮演唱了最远的距离,他那温暖醇厚又不失清亮的嗓音,让现场每位观众耳濡目染,沉浸其中,让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热泪盈眶。1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武汉市公交集团汽车公司二车队是一条贯穿珞狮大道走向的路线,途径武昌区、洪山区两大市区,是武汉市公交的骨干线路。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
22、发布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制定了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并支持公众关于对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C军事情报一直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高度关注的领域,近年来的大量案件也说明在军事领域的反窃密斗争异常强烈。D由于商贩们长期在马路边露天烧烤,环卫清洁工只好选择去污力强,但容易烧伤皮肤的火碱溶液来清洗沾满油污的路面。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
23、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_。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_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 。16.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75个字。(4分) 六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既然是这样,那就是这样黄灿然现在,当我看见路边围墙上的爬藤那么绿,那么繁,那么沉地下垂,我就充满喜悦,赞叹这么美丽的生命,而不再去想它的孤独,它可能的忧伤。既然它是这样,那它就是这样。当我看见一个店员倚在店门边发呆,
24、一个看门人在深夜里静悄悄看守着自己,一个厨师在通往小巷的后门抽烟,一个老伯拄着拐杖推开茶餐厅的玻璃门,我就充满感觉,赞叹这么动人的生命,而不再去想他们的痛苦,他们可能的不幸。既然他们是这样,那他们就是这样。这首诗引发了你对当下哪些现象的思考?请根据阅读诗歌的体会,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论说类文章。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20152016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答题卷选择题(16每小题3分,11(1)5分,1215每小题3分,共35分)题号12345611(1)121314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17分)7.(10分)(1)译文(5分)(2)译文(5分)8、(5分)9、(6
25、分)10、(10分)(1),。(2),。(3),。(4),。(5),。三、(25分)。(1)填在选择题11(1)处(2)(6分)(3)(6分)(4)(8分)15、16.(4分)18、作文(60分)572800参考答案一1D2C3C【解析】试题分析:(1)原文第1段说“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A项根据第3段中“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等语句的意思,得出“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的推断,符合文意。
26、因此A项也是正确的。B项以此句为核心进行转述,符合原意,所以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C项整合第6段“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慷慨悲歌还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等内容,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D项对第5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原文以“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为总起,具体介绍了三次历史认同的主要内容,选项对此内容的转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与原文逻辑不等值。因
27、此D项是错误的。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D(2)A项根据原文第1段交代燕赵区域地理环境,第2段“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第4段“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和第6段“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等内容,从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角度进行转述。推断符合原文意思。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对原文第5段有关“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的三次高潮中的后两次进行转述分析,做出了曹操、高适等人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的原因推断,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C项对原文第4段“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
28、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的内容信息进行转述,转述时把“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催生荆轲刺秦说成荆轲刺秦产生“知己”“知音”的观念;把“机制”替换成“主因”,是偷换概念,“机制”是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主因”指主要的原因。两者有所区别,因此C项是错误的。D 项根据原文第5段后半部分内容进行转述,从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可以看出“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
29、意象”“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则说明“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的重要、稳定和悠久。因此D项的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A项对原文第2段关于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说明进行转述,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对原文第4段关于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符合原文意思。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说“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强调的是不良内容在民间、在当今都有存在的现实,选项转述为“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则强调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不良内容,从
30、而把“度”的问题变成“量”的问题,转述与原文不等值。因此C项是错误的。D 项对第4段中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结论进行理解分析推断,并整合了第1段和第6段燕赵文化特点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意思等值。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答案】C.危:正直。5.【答案】B。6.【答案】D。此句句意理解有误。不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7(1)【参考答案】皇帝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他们就会自己按照犬马的身份为人处事。(“遇”后一“犬马”的名作状,“为”各1分,句意2分)(2)【参考答案】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
31、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愿望也就算完成了。(“归”“长”“毕”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
32、缘故。 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洋洋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
33、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的心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累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家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
34、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能够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8. 【参考答案】诗人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的。(1分)例如,石头的色泽是洁白的,水中的蒲草能看出是绿色的,姑娘们趁着月色去溪边浣衣,这些都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优美。(3分)这样写,构思新颖,含蓄优美,激发人想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分)9. 【参考答案】不能。(1分)“水东西”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住在溪水边的姑娘们都趁着月色去浣衣,进一步突出月色的宜人。(2分)前两句写月下静谧美好的清水白石、水底蒲草,后两句写动态的、喧闹的月下浣衣图,以动衬静,境界更加清净美好。(3分) 10.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岩
35、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11.(1)【参考答案】(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D项说描写弱化情节,欠妥。有些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例如吴有的心理描写虽笔法细腻,但也是他为鼾声作谱,找李老师鉴识的动因。A项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有误,本文不是歌颂亲民作风的。E项说吴有充满朝气活力,充满理想主义精神错误,小说对吴有是持讽刺态度的。(2)【参考答案】(1)热爱乡土,辛勤耕耘,充满乡土情怀的老一代农民。从李老师对他鼾声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艰辛和喜悦来自于乡土,他的气魄和生命
36、紧紧联系着乡土;(2)质朴,坦荡。他身上有浓浓的汗味,鼾声惊天动地,不因为和县长睡一个炕而忐忑不安,和吴有形成鲜明对比;(3)熟悉乡土,关心乡土的未来前景。他和县长相谈甚欢,可见他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的意见和热诚打动了县长。(如有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3)【参考答案】划线句的环境描写能够表现乡村环境的诗意般的美好,为整个故事提供大的背景;这些环境是通过吴有的视角来展现的,又能表现吴有热爱乡土的本性,同时揭示出人物因为县长住宿在家心理的舒畅,难以入眠的兴奋和激动;环境的美好又和吴有忘记根本、迷恋权位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讽刺的主题。(每点2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4)【参考答案】
37、小说以“呼噜”为题的作用是从人物刻画角度说,父亲和县长不同的呼噜声能够侧面展现其不同的人生,吴有和李老师对呼噜的不同理解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从结构上说,呼噜声将四个不同的人物纽结在一起,起到一笔带四端的效果,构思巧妙;从主题揭示的角度,呼噜声能够表达作者对乡土的热爱之情,鞭挞阿谀忘本的人性;从表现力角度,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呼噜声做标题,别致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五、12. 【答案】C13. 【答案】A。14. 【答案】D 15. 【参考答案】“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意思对即可。对一处1分,两处3分)16. 【参考答案】“爱心义卖活动”全员参与,由班长组织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准备好物品,在游园过程中开展才艺展示和摆摊义卖活动。(内容完整2分,语言连贯1分,表述准确1分)17.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