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5安徽黄山二模15)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 【解析】郑和航海的15世纪前期,西
2、方受教会长期统治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处于初始状态,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就综合国力来说是强于西方的,故A项错误;明朝时中国社会没有实现转型,而且材料重点不是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到“被动”,并没有表达完全停滞的意思,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续发展方向的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安徽宿州三模18)历史推论与对史实的解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
3、系正确的是()史实推论A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古代希腊各城邦从此都实行了民主政治制度B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时代要求罗马法成为适用于罗马范围内全部居民的法律C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清政府被迫开始向欧美列强开放沿海通商口岸D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最终结局【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罗马法;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 【解析】雅典只是希腊众多城邦中的一个,“各城邦从此都实行了民主政治制度”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罗马成为
4、大帝国,罗马法演变成万民法,这其中只有先后关系,而无因果推论的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清政府被迫开始向欧美列强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发生在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时,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的推论,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意味着“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安徽黄山三模16)右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 Leech”。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去。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的条约(TREATY)的是(
5、)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D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解析】从漫画的时间和事件,可知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外国签订天津条约的史实,A项是南京条约内容,故A项错误;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C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C项正确;D项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安徽合肥三模15)阅读下表,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选项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A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
6、府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B1895年马关条约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空前激烈D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
7、】D5(2015安徽淮北二模13)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6(2015安徽合肥二模14)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场战争与下列战争形势图相符
8、的是()【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材料信息“(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这三十年没有大型的战争,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近代化起步,“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因而题干的战争应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A图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14)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9、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材料说的是“普通民众”没受影响,不能扩大为“中国民众”,另外“没有影响到”不等于“根本不关心”,故A项错误;按材料意思,虽然几乎全是北洋水师和淮军在作战,但是不能就认定是好大喜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了李鸿章主要依赖个人力量与列强斗争,忽略了中华民族整体的联合,故D项正确。【答案
10、】D8(2015安徽合肥二模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考点】(2)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明治维新;1840至1900年间列
11、强侵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九国公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慕尼黑协定【解析】(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和“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弱国有外交;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如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最后在进行小结,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
12、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如不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最后在进行小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答案
13、】(2)观点1:弱国有外交(2分)。我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日本明治维新后外交。(6分)(两点即可)由此可见,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 (4分,回答出2点即可)观点2:弱国有外交(2分)。我不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
14、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6分)(两例即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4分,回答出2点即可)若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适当赋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9(2015安徽淮北一模26)(18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
15、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8分)【考点】(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角度,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
16、角度即是分析两种观点所用的史学观点,故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是运用了革命史观,以洋务运动为开端是运用了现代史观;第二小问说明,结合鸦片战争影响和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1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洋务运动: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1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
17、(3分,答对3点即可)10(2015安徽淮北一模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时间主要活动1895年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1905年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1916年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1917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2分)【考点】(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甲午中日战争;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1)从材料一“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可知背景是甲午中日战
18、争爆发;从1905年和“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可知背景是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翻译西方著作向西方学习;从“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和“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可知背景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面对复古逆流,新思想传播,开始新文化运动。(2分,任任意2点即可)11(2015安徽合肥三模36)(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19、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任举两例)(6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第一小问理想,从材料一“是谓大同”可以归纳为建立大同社会;第二小问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举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等。【答案】(1)理想:建立大同社会。(2分)举例: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思
20、想;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相关内容(天下为公、民生主义)。(任举两例均可,4分)12(2015安徽马鞍山一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晚清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力,即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一是内力,即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变革所产生的推动力。这两种力又各由若干种力组合而成,多种力的综合,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起步。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12分)【考点】(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末“新政”【解析】(2)第一小问观点,归纳材料二中外力和内力
21、对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起步的影响。第二小问论证,从外力的角度,紧扣西方国家的开埠通商,商品资本输出对近代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影响论证;从内力的角度,抓住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清末“新政”对近代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影响论证。 【答案】(2)观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共同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2分)论证:外力:列强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列通商口岸,逐步成为开埠通商城市;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随着铁道的修筑,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逐渐发展为近代城市。(4分)内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推
22、动中国近代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清政府的改革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也推动了近代城市化的进程;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6分)13(2015安徽黄山三模37)(28分)2015年3月11日德国总理访日三次提及历史问题:正视历史,才能被国际社会接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
23、合法的。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8分)【考点】(2)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解析】(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对比日本教科书内容找出修改建议,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即可。【答案】(2)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原因,应将“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改为“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24、(2分)理由: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制定蓄谋已久的侵华方针:大陆政策。(2分)修改建议二: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2分)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在华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度。(2分)修改建议三: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人中国”改为“入侵中国”。(2分)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2分)辛亥革命1(2015安徽马鞍山一模16)右图是一幅有关清朝末年铁路国有政策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清政府严禁民间修建铁路B该政策加剧了清王朝统治危机C铁路国有政策维护了民
25、族利益D该政策阻碍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考点】辛亥革命清末保路运动 【解析】漫画中清朝末年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实际上是将铁路修建权出卖给外国。清政府收回的是已经允许民间参入的川汉铁路的修建权,故A项错误;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加深了民众对它的憎恨,加剧了清王朝统治危机,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有利契机,故B项正确;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实际上损害了民族利益,故C项错误;让外国参入修建也可以带动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安徽合肥一模8)辛亥鼎革,民国纪元,改用泰西立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当时改用阳历的背景有()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中
26、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西方文化冲击近代中国 A B C D【考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解析】“民国纪元,改用泰西立法(阳历)”信息说明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政府颁布法令,故正确;鸦片战争之后,对着列强入侵,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正确;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1924年,故错误;辛亥革命前后,西方思想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2015安徽淮北一模26)(18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
27、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考点】(2)辛亥革命【解析】(2)运用辛亥革命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答案】(2)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4(2015安徽淮北一模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
28、列各题材料一时间主要活动1895年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1905年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1916年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1917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材料三 他们或以革命救国,或以改良图存,或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或以“再造文明”救国,林林总总,其共同点都在不同程度上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2分)(3)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6分)【考
29、点】(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甲午中日战争;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1)从材料一“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可知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从1905年和“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可知背景是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翻译西方著作向西方学习;从“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和“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可知背景是新文化运动爆发。(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题思路为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即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同程度上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然后结合史实从“或以革命救国,或以改良图存,或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
30、学救国”,或以“再造文明”救国”,任选一例论证观点即可。【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面对复古逆流,新思想传播,开始新文化运动。(2分,任任意2点即可)(3)评分标准:一等(56 分) 观点明确,多角度论述;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表述清楚,逻辑严密。二等(34 分)观点明确,论述单一;引用史实,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逻辑较严密三等(02 分)观点不明确,偏离论述对象;未引用史实,论证不完整;表述不清楚,论证欠说服力。示例:观点: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同程度上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5(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36)(
3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10分)【考点】(2)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32、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析】(2)第一小问“内容”,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变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伦理变革;第二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二“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这个关键,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归纳为与思想解放对应的运动接连失败,民族危机继续加深。【答案】(2)内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学。理解: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
33、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10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2015安徽安庆三模18)右图漫画得意的日本人、沮丧的德国人深刻反映了()A列强瓜分中国B德日争夺山东C中国门户开放D大国强权政治【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与“沮丧的德国人”不符,故A项错误;直接反映了一战德日争夺山东的结果,但不是“深刻反映”本质,故B项错误;中国门户开放,列强利益均沾,德国、日本都应“得意”,故C项错误;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得
34、意的日本人、沮丧的德国人”,再加上“悲愤的中国人”,其实质是大国强权政治,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安徽合肥二模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考点】(2)五四运动巴
35、黎和会;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明治维新;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九国公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慕尼黑协定【解析】(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和“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弱国有外交;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如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
36、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最后在进行小结,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如不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最后在进行小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
37、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答案】(2)观点1:弱国有外交(2分)。我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日本明治维新后外交。(6分)(两点即可)由此可见,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 (4分,回答出2点即可)观点2:弱国
38、有外交(2分)。我不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6分)(两例即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4分,回答出2点即可)若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适当赋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新民主主义革命1(2015安徽黄山二模16)右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
39、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C土地革命战争:打土豪、分田地D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一致对外【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解析】五四运动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以青年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爱国商人参加了后期的斗争,农民和军队并没有参与进来,故A项错误;从材料“国民革命军”可以知道反映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时代主题是反封建反侵略,其高潮是北伐战争,口号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发动农民为核心的斗争,中共领导的军队是工农红军,而
40、不再是国民革命军,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战争,和图片反映的主题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安徽蚌埠二模17)图4是1927年3月25日国民日报关于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的报道。对这一事件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国共两党公开决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中共隐忍妥协,力保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C中共仍坚持“左”倾路线,导致革命失败 D国民党全面抛弃新三民主义,叛变革命【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解析】国共两党公开决裂发生于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面对蒋介石“又唆使反动派捣毁省党部”的行为,仍然称
41、其为“革命领袖”“自诩革命”“省党部”等,体现了当时共产党依然维持两党的合作,力图以退让求团结,故B项正确;对反革命的忍让是右倾的表现,不是“左”倾,故C项错误;当时蒋介石的行为还不能代替国民党全体,而且国共保持合作,说明当时的国民党没有叛变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安徽淮北一模10)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A中国国际地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取得一定的成就C抗战结束后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外交 【解析】抗日战争
42、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19271949年,从图中可知期间不平等条约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可知是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上取得一定成就,故B项正确;抗战胜利后不平等条约数量虽然下降,但没有消失,故C项错误;1937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图中体现不平等条约数量少,18691879年间,中国没有对外作战,但图中显示不平等条约数量也是减少的,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安徽淮南一模16)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
43、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是在1927年,而瑞金是在1931年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故A项错误;延安成为中共中央驻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的开展,而不是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故B项错误;西北坡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的总部所在,中共中央的驻地从延安转移到西北坡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形势,故C项正确;从西北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44、而不是农村,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安徽合肥三模16)与右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一致的是()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解放战争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A BC D【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解析】从图片刘邓等信息可以判断是人民解放军拉开战略反攻序幕。1946年6月,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在半年多的时间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西北野战部队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军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等指挥下,孟良崮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错
45、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故正确;“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统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2015安徽淮北一模9)1943年1月起,日伪当局宣布,停止放映英美影片。上海大光明不得不上映中联出品的红楼梦等电影,还有满映摄制的血溅芙蓉以及日本东宝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南征北战等影片。材料反映()A欧美和日本共同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B日本
46、强化对中国进行思想控制C电影在上海市民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D国家权力干涉民众的自由生活【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日本在中国的统治 【解析】从“伪当局宣布,停止放映英美影片”可知已经无法反映欧美对华进行文化侵略,故A项错误;由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华控制区内清除欧美对中国的影响,故材料中体现的是日本强化对中国进行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日伪政府是亲日的卖国政府,不是国家政权,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安徽黄山二模17)“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47、。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这是近代中国某一学校纪念碑碑文部分,纪念的是()A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 B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C新文化运动中的北京大学 D抗战期间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材料从历史上的南渡说起,点明了其中蕴含的民族耻辱,历数东晋、南宋、明朝面对强敌的无能为力,最后突出“吾人”“不十年”“恢复”的意义。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不存在南渡一说,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发展历程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的北京大学是运动的主要基地,
48、但是在当时也不存在南渡的问题,故C项错误;受日本入侵影响,1938年4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从长沙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至1946年5月4日结束,从背景上的异族入侵、被迫南迁,到后来的八年恢复,都比较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安徽合肥一模10)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考点】中国军民的
49、抗日斗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解析】材料中“友军的协助,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开展敌后的游击战”的信息说明毛泽东强调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突出游击战的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是两个战场配合作用,没有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安徽宿州三模16)图3为1938年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的一幅宣传壁画,画中的内容反映了()A八路军开辟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C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完全一致D全国各种社会力量一致拥护国共合作抗日【考点】中国
50、军民的抗日斗争国共合作抗日 【解析】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但图片主题是“拥护国共长期合作”,故A项错误;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八路军“拥护国共长期合作”,说明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党的的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图片未涉及“全国各种社会力量”,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15)下表选自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由此可以反映()姓名身份牺牲时间牺牲原因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反“扫荡”张自忠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枣宜会战戴安澜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200师师长1942赴缅参战诺尔
51、曼白求恩加拿大和美国援华医疗队医生1939抢救伤员感染病毒 抗日英烈都牺牲于相持阶段 国共两党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战火蔓延到东南亚和北美 抗战历史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A B C D【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相持阶段开始于1938年秋,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都有高级官员的牺牲,故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北美的信息,故错误;材料是中共公布的,但是其中认可了国民党将领在战争时期的牺牲,作为抗战的主战场,这种现象说明了共产党对当年国民党抗战历史的认可,故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答案】C6(2015安徽蚌埠三模18)对图中所示事件描述准确的是()A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 B推
52、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C运用正确的战术和平解放北平 D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百团大战 【解析】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不符合图片中信息,故A项错误;推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是渡江战役,不符合图片中信息,故B项错误;运用正确的战术和平解放北平是平津战役,不符合图片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图片中“山西”“太行山”“同蒲线”等信息说明是抗战时期敌后战场开展百团大战,该战役是八路军动主动打击日军的军事战役,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安徽淮南一模16)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A从上海到瑞金,
53、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是在1927年,而瑞金是在1931年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故A项错误;延安成为中共中央驻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的开展,而不是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故B项错误;西北坡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的总部所在,中共中央的驻地从延安转移到西北坡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形
54、势,故C项正确;从西北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而不是农村,故D项错误。【答案】C8(2015安徽淮北一模11)以下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示意图中,与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主义论处于同一时期的是()【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主义论 【解析】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主义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从A项中国民政府的地理位置和进军方向,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从B项进军方向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故B项错误;从C项井冈山可知是土地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从D项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正确。【答案】D9(2015安徽合肥三模15)阅读下表,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选项时
55、间事件或条约影响A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B1895年马关条约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空前激烈D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
56、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5安徽合肥二模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考点】(2)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军民的
57、抗日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明治维新;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华盛顿体系的构建九国公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慕尼黑协定【解析】(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和“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弱国有外交;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如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
58、,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最后在进行小结,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如不同意“弱国有外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最后在进行小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59、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答案】(2)观点1:弱国有外交(2分)。我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废除列强治外法权,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成就;日本明治维新后外交。(6分)(两点即可)由此可见,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将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因此,弱国有外交。 (4分,回答出2点即可)观点2:弱国有外交(2分)。我
60、不同意此观点(2分)史实: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归列强共同支配局面;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强占苏台德区。(6分)(两例即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孱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4分,回答出2点即可)若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适当赋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11(2015安徽马鞍山一模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
61、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10分)【考点】(1)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美国援华【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
62、,从中国方面看,是“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的结果,从美国方面看,是日本的扩张损害美国国家利益,争取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从当时对华援助增强中国的实力和信心,加速抗战胜利的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6分)影响: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和信心,中日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4分)12(2015安徽马鞍山二模36)(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 摘自张学良口述(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10分)【考点】(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2)本题需结合材料二图片信息,分析1935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危机、中共的努力与让步。结合张学良口述的内容分析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答案】(2)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的抗日救亡政策;民众救亡运动的推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努力;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激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