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497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结构: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新中国的建立 民主政治的内容: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ks5uks5uKs5u(1)军事条件: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2)政治条件:国民党政权被推翻;1949年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新中国成立的方针政策;(3)组织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主要内容:a确定国名、国歌、国旗等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 c选举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为

2、副主席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3、意义:推翻了三座大山统治,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结束;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二)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1、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人大)通过。2、主要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国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5、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

3、主的全新阶段。(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标志:1954年 召开。(2)意义:这成为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享有民主权利。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与发展:初步建立: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立: 规定。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 、 ”的方针。八字方针提出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949-1954:代行 职责。1954年后: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起参政议政的作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促进统

4、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建立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及共同发展繁荣。(2)建立过程:初步: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实行;正式: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新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完善:新时期这一制度不断走向完善。ks5uks5uks5u(3)五个省级自治区: 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自治区(1965)(按成立时间先后顺序)(4)意义:A、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B、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了解1982年宪法修订的

5、情况1、修订会议: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修改的新宪法。2、内容: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 建设;还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规定作出重大调整。3、意义:是 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三、祖国统一大业(一)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2、经过: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 ,首次宣布用 统一祖国方针。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就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建议,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并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ks5uks5uks5u20世纪80年代初, 明确提出 “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做全面阐释。 含义:“一国”指

6、: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3、意义: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二)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 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 ;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成功回归的条件:a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b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回归过程:A、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否定

7、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B、1984年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 1987年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ks5uks5uKs5u 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三)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及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1、告台湾同胞书:(1)发表背景:受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建交的影响。(2)发表概况:时间: 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容:A、首次宣布和平统一;B、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3)意义: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变化。2、“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 ”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3、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ks5uks5uKs5u(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交流概况: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从台湾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4、阻挠台湾统一因素: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的发展;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干涉。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