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第19课辛亥革命1清末新政的目的、内容。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纲领。3武昌起义的时间、结果、影响。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内容、影响。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1)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3)结果:失败。(4)失败原因:由于
2、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5)影响: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中国同盟会(1)背景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3)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3、(4)影响: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3组织武装起义(1)表现: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2)影响: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4预备立宪(1)背景:在革命运动高潮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2)过程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3)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
4、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1)有利条件: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2)过程: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
5、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孙中山的让步;袁世凯对清政府施压,迫使清帝退位。结果: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
6、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1)地位: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政治: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
7、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主题一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孙中山全集思考(1)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提示:(1)“民族革命”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政治革
8、命”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2)进步性: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三民主义的评价(1)进步性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以它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2)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民权主义将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满洲贵族,对
9、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致使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主题二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一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作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作民主精神的自觉。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思考(1)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打响
10、“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提示:(1)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2)“第一枪”: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陈规陋习的政令等。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2)评价进步性A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
11、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B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局限性A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B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就达到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2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与“败”(1)成功之处政治上:它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思想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失败之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彻底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破坏了中国革命。(4)辛亥革命失败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而中国民族资产
13、阶级具有软弱性。因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直接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2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14、当时(A)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3“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C
15、)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故C项正确。4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它们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D)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反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
16、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B)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B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解析: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张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这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
17、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排除D项。6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B)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爆发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B对:根据材料“近代四川”“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并结合所学知
18、识可知,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革命,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A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而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C错: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事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错: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是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其实质意义在于(B)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即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此后帝制在中国不能合法存在,故B正确。8.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C)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C D解析: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通过排除法解答。武昌起义是在秘密状态下发动的,排除;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