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35KB ,
资源ID:100398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039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应境设策让机器人教学走进高中课堂.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应境设策让机器人教学走进高中课堂.pdf

1、应境设策让机器人教学走进高中课堂打开文本图片集【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机器人教学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根据作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在高中阶段技术领域开设智能机器人常态课的研究,提出了在高中阶段开展机器人常态课教学并保证其可行性,发挥其有效性的“四个结合”策略。【关键词】机器人教学;高中;常态课;“四个结合”策略【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7/08-0068-03国内机器人教学基本情况分析自 21 世纪初北京市景山学校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以及中国科协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以来,智能机器人所具备的综

2、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逐渐为广大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认识、接受和欢迎,机器人活动正以多种形式迈入中小学校。借助文献阅读与实地考察,可得知目前国内所开展的机器人教学活动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机器人竞赛。作为促进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普及与发展的主要手段,机器人竞赛活动亦是目前学校开展机器人教学的一种主流形式,但参赛对象一般需经过筛选,缺乏普及性。实验学校、实验班级。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建立了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一些学校设置了机器人教学实验班级,并开发与之相应的机器人校本课程,然而这些地区或学校大都条件较好或得到了相关部门政策与资金支持,机器人教育多成为“贵族教育”而缺乏公平性1。高中技术课程选修模块

3、。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初步”2及“简易机器人制作”3分别列入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选修内容,不过理论比重较大,实践活动较少,加之受技术课程地位的影响,使开展教学活动的效度和难度加大。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以机器人为课题开展学习研究,也是很多师生乐意选择的形式,不过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与指导,其随意性较大,时间也难以保证。分析以上几种形式,可得出机器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应试教育背景下技术类课程地位不高,机器人学科难以成为一门规范的、系统的及时间上有保证的课程;智能机器人及相关环境设施的采购、建设与维护的费用大,使许多地区、学校对其“望而却步”;大多数

4、学校或教师对智能机器人的认识和利用存在误区,认为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端产品仅适用于技能类的特长教育,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全体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知识应用、协作交流、科学探究及实践创新诸多方面的价值,使机器人教学的效益不能得到最大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机器人教学的常态发展、普及发展和良性发展。4依托课题与“四结合”,机器人进入常态课2011 年起,笔者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组教师共同开展了教研课题在高中阶段技术领域开设智能机器人常态课的研究,作为一种对机器人常规教学的探索,这在省内尚属首例。针对制约机器人教学良性发展的环境、资金及观念等瓶颈问题,课题组在实践研究中采用了“四结合”策略

5、,保证了机器人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1.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结合,保证机器人常态课的系统性机器人学科领域涉及了机器人概况(概念、原理、历史与发展)、机器人编程、机器人硬件和机器人应用等多个知识模块,然而目前尚缺少接受完全规范培训的专职教师5。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或物理等单一学科的教师来授课都是有局限性的,且各学科又都有自己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任务,难以兼顾。因此,课题组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局部整合,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一的信息技术课上开设机器人与编程课程,安排通用技术教师在高二的通用技术课上开设机器人硬件和实践课程,共 20 个课时。同时,由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合编校本

6、教材智能机器人读本和制作教学网站机器人课题网站辅助教学。机器人教学的系统性、学习的连续性以及基本的教学资源与平台得以保证(见表 1)。2.实体与虚拟机器人结合,降低资金与设备的耗费问题目前,教学机器人价格虚高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现象。一个简单配置的教学机器人可被卖到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大量购买无疑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加之如果使用范围是大数量学生的话,其损耗率的增高也大大加重了教师的维护工作。这些,无疑严重阻碍了机器人教学的普及。课题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实体与虚拟机器人结合(见图 1图 3)。其中,“实体”为 2010 年我校建成的机器人活动室,配备智能机器人基础设备(车体、电池、驱动模块、下载

7、线、充电器)62 台,升级设备(红外测障、灰度测地等不同功能传感器)各 62 块,足球及灭火场地各一个,及其他配套设施(如电脑、机器人储存充电柜等)若干。“虚拟”则是采用仿真平台“快畅教学机器人软件”学习 LOGO 语言及程序设计,利用 3D 仿真系统“NSTRSS”模拟搭建机器人及机器人比赛场地。如在上让机器人行走规定路线一课时,我们首先让全体学生在电脑室里通过集体学习认识传感器、理解算法并运行“快畅教学机器人软件”设计控制程序,再到机器人活动室组成学习小组,借助活动室中的学生电脑调试程序、下载程序到实体机器人中、让实体机器人下地行走。使用虚拟机器人进行集体学习和使用实体机器人进行分组实践的

8、做法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率和损耗率,也使得教师可以对故障设备做到课上及时更换、课下及时维护。3.基础学习与拓展探究结合,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标由于机器人教学尚未真正实现普及,无论在哪个学段开展机器人教学,所面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零起点的。另外,同样作为技术课程,机器人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一样,由于家庭条件、技术经验、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教学对象也具有明显的能力分层特点。再者,本课题的对象为高中生,大部分已具备主动思考与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为使机器人教学实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我们在每个教学单元中设置难度分级的学习内容与任务,既涵盖了机器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提供了拓展

9、探究的学习机会,使得不同能力与兴趣的学生都能满足学习的需求。以重复命令与重复结构一课为例,我们就设置了三级学习内容与任务,见表 2。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发挥机器人教学的最大效益机器人教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普及机器人这一信息时代高科技产物的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它能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开放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学习兴趣6。因此,在机器人教学中不仅应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关注其学习过程中意识、能力的形成。可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对学习进行诊断的同时实现激励与促进。如在机器人行走迷宫一课中,教师制定学习评价表,利用“量规自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利

10、用“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质性反馈(见表 3)。机器人教学未来展望目前,在高中阶段技术领域开设智能机器人常态课的研究已接近结题,但我们对于机器人常态教学的探索仍会继续,因为在机器人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专注的求知目光与快乐实践的身影总是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看到了机器人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实实在在的价值。因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和符合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机器人教学的优势日益突出,在广大中小学普及机器人教学的曙光初现,愿本文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为机器人教学的普及和良性发展共享经验与策略,使机器人教学成为下一项熠熠生辉的素质教育工程。(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参考文献周德炎.中学机器人教学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廖伯琴,张大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刘志军,王振群.浅析中小学机器人教学J.教学研究,2012.张国民,张剑平.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