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与开发.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0264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与开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与开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与开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与开发.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与开发【摘要】永安安贞旌鼓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文创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及创新性的开发,提高项目社会影响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反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文创与开发是现今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与开发;安贞旌鼓;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2003 年,我国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式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十几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下,历经普查、发现、立项、申报、保护等工作,在实践和研究方面

2、都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点,非遗保护的社会影响力和效能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下阶段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秉承傳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通过文创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及创新性的开发,让非遗传统价值古为今用,使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推动非遗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传承非遗文化,赋予非遗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一、永安安贞旌鼓的传承和保护福建省非遗项目“永安安贞旌鼓”源于唐朝末

3、年,传自永安槐南镇罗氏祖先。古时征战,旌旗指示方向,鼓声指挥进击,旌旗和战鼓形成组合,故称“旌鼓”,因著名景区安贞堡属槐南地,俗称“安贞旌鼓”。罗氏先人曾在军中执掌战鼓,落籍槐南后留下家族祖训:建房必建鼓,每房都备鼓。由此形成鼓俗,鼓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内核,称为“房心”,供奉在厅堂横案之上,作为护家镇宅之宝。千百年来,安贞旌鼓仅限于槐南罗氏族人祭祀祖先、驱邪祈福之用,从未向外界扩散。20 世纪 90 年代初,永安市文化馆到槐南镇进行调研,惊奇地发现,斗绝一隅竟有如此惊艳的民俗活动!罗氏族人形成方阵,鼓手们按一定的节奏,边走边擂,忽而敲鼓边,忽而敲鼓心,鼓声振奋人心,边声节律清快,具有烘托热闹气

4、氛的作用。旌鼓包含有:一面大鼓(配有鼓架),椭圆形,鼓面直径 40厘米,高度约 100 厘米;一面小鼓,椭圆形,鼓面直径 30 厘米,高度约 18 厘米,鼓身均涂黑色,鼓心涂红色,直径 10 厘米,配有铓锣架、铓锣和小磬。在槐南镇的民俗活动中常用的鼓就是鼓面直径 30 厘米的小鼓。而安贞旌鼓色彩上的“外黑内红”也是其特色之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评价安贞旌鼓时曾说道:“安贞旌鼓色彩外黑内红,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安贞旌鼓,内和外顺,在红与黑的厚重中透露出和谐之美。”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安贞旌鼓,永安市文化馆与槐南镇文化站等部门通过文创不断对安贞旌鼓进行保护。2000 年,经永安市文化部门指导

5、后的安贞旌鼓队参加永安市“绝技、绝活、体育”三项展演活动,名声初显,此后,永安市文化馆开始着力协助槐南镇人民政府打造安贞旌鼓特色文化品牌。首先,对安贞旌鼓的鼓乐进行修整、提升。在不影响安贞旌鼓原有鼓乐节奏的情况下,专门定制鼓面直径 150 厘米的特大号旌鼓及鼓面直径 120 厘米的大号旌鼓,配合原有鼓面直径为 40 厘米的中号旌鼓及鼓面直径为 30 厘米的小号旌鼓,同时在原有铓锣和小磬的基础上搭配了大锣、大叉等传统乐器,根据安贞旌鼓的原始鼓乐进行创意改编,提高安贞旌鼓表演的气势及鼓乐的欣赏性。其次,对安贞旌鼓的队伍进行编排,增加动作及队列变化,提高其观赏性。2002 年,永安市槐南南山安贞旌鼓

6、表演队正式成立,由150 多名南山村村民组成的安贞旌鼓队亮相首届“福建永安笋竹节”,同年,安贞旌鼓表演队应邀到福州演出,表演队因此成为福建省民间艺术团民俗表演队成员,安贞旌鼓从此鼓声远扬。安贞旌鼓原为民俗活动,需要在广场等开阔的室外场合才能开展。随着安贞旌鼓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室内舞台演出的邀请也日益增多,为了进一步提升安贞旌鼓舞台观赏性,槐南镇文化站根据室内演出需求,创作、编排中号鼓及小号鼓的表演节目,搭配音乐,让安贞旌鼓室内演出节目更有气势。此外,还编排适合男演员及女演员各自演出的节目,让安贞旌鼓从民俗活动衍生出许多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优秀表演作品。近年来,安贞旌鼓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大小型活动

7、,这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其不断传承、发展。二、以开发促发展,不断提高旌鼓文化附加值随着近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安贞旌鼓除传统节庆、祭祀、婚嫁、寿诞等重大活动的演出外,还参与众多国家、省、市演出及地方招商、“笋竹节”等各种商业活动:2014 年“安贞旌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2015 年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2017 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志的拍摄;2018 年亮相世界竹藤大会会场;2014 年及 2019 年两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贞旌鼓)项目,各种演出、宣传不胜枚举。永安安贞旌鼓通过文创与开发,将安贞旌鼓一步步发扬光大,使旌鼓文化成为槐南镇的民俗文化

8、名片,也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反哺安贞旌鼓的保护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一)成立安贞旌鼓民俗艺术团,统筹传承发展工作应安贞旌鼓的发展需要,2016 年 11 月永安市安贞旌鼓民俗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除原南山村安贞旌鼓队外,又整合槐南村大新旌鼓演出队 100 人、洋尾村儿童旌鼓队 80人、洋头村旌鼓队 60 人及其他临时演出人员,由艺术团统筹安排节目的创作、队伍排演、演出邀请接洽及旌鼓制作等各项任务,使安贞旌鼓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2017-2019 年期间,仅商业表演近百余场,演出收入 10 多万元,旌鼓的商业演出在增加商业活动文化含量的同时也为传承者带来收益。自 2019 年 1

9、0 月开始,安贞旌鼓艺术团每周固定在安贞堡景区举办 3 场演出,传承者每月可获得 300-500 元的固定收入,打破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二)制作旌鼓,开发旅游纪念品在槐南镇,旌鼓是一种风俗习惯,制鼓之技也被当地部分民众传承下来,旌鼓作为“房心”,有新建房屋者必找制鼓师傅定制。随着安贞旌鼓的不断传承、发展,安贞旌鼓走进校园,成立学生旌鼓队;走出槐南镇,使得越来越多的单位、个人被旌鼓文化所吸引,定制旌鼓已经成为安贞旌鼓的附加文化,为制鼓师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产生附加产值。同时,槐南镇人民政府将安贞旌鼓与安贞堡旅游文化相结合,不断开发设计“安贞旌鼓”系列旅游纪念品,在安贞堡景区游客接待中

10、心设立旌鼓文创产品售卖专区,游客既能观看旌鼓表演,还能将旌鼓带回家中,护家镇宅。(三)成立旌鼓队农业合作社,助力新农村建设南山村将旌鼓元素融入新農村建设,做好“一村一品”,旌鼓文化成为南山村的特色文化,2003 年南山村被永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民俗特色村”称号。早年的安贞旌鼓队,男女成员均有,随着城镇化的影响,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槐南镇的许多村庄也成为老弱妇孺留守村。但是,安贞旌鼓队并未随着男性劳动力的离去而衰败,许多留守妇女成为旌鼓队的主力成员,2007 年南山村安贞旌鼓队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称号。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耕用地闲

11、置现象愈加严峻,2016 年,南山村安贞旌鼓队女队员罗生娣萌生了自主创立农业合作社的想法。在她的带领下,2017 年 1 月永安市祥泰旌鼓队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并以“安贞旌鼓”为原型设计了“南山红”作为合作社的商标。合作社现有成员 9 人,均为旌鼓队女性成员,注册资金 24 万元,种植面积共 110 亩,主要种植水果(百香果、罗汉果)及红藜麦、玉米等农产品。2017-2019 年期间为合作社创收约 78 万元,促进成员每人每年增收近 3 万元,可间接带动当地近 100 名妇女就业。合作社的“非遗+扶贫”模式,促进当地妇女创新创业、脱贫致富,引领当地妇女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巾帼力量,2019 年

12、,该农业基地被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命名为“福建省巾帼示范基地”。合作社的成立给南山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产品销往各地,以“安贞旌鼓”为设计原型的“南山红”这一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标志将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知,由此促进安贞旌鼓文化融入广大民众的生活。三、文创与开发是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在三明,还有一个与安贞旌鼓相似的项目“大旺鼓”。大旺鼓,原为南宋谢佑将军所用战鼓,后演变为谢佑将军祭祀活动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谢佑将军祭祀活动在青年一代的影响日渐微弱,而大旺鼓,依然只在祭祀活动中擂响,没有进行创新性的传承与发展,许多当地民众已然忘却大旺鼓的存在,现如今已濒临失传。而永安安贞旌鼓经过多年来的

13、不断传承、发展,通过鼓乐创意编曲提高其气势及欣赏性;通过旌鼓节目的改编拓展表演舞台,增强节目多样性及观赏性;成立旌鼓民俗艺术团,统筹传承发展工作;通过旌鼓制作,开发其文化附加价值,促进制鼓技艺传承;成立旌鼓队农业合作社,助力新农村建设,增加传承队伍经济收入的同时弘扬旌鼓文化。安贞旌鼓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对项目附加价值进行开发,结合当地旅游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将安贞旌鼓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让民众在生活中传承旌鼓文化,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一个相对成功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案例。由此可见,非遗传承,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而应该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文创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及创新性的开发,这才是现今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主要是为了古为今用,挖掘非遗的价值,为今天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其成功经验在许多大规模旅游开发、对外经贸合作、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以及大型文艺创作上已有充分体现。但要注意的是,需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尊重原貌的前提下创新,以保护带发展,以保护促发展,将非遗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让经济效益反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作者简介:洪婷婷,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群文馆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