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新知,显我本色【摘 要】当前建构主义教学论影响深远,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本文借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意图说明并解决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并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问题。【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新课改;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建构主义教学论影响深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全新的与建构
2、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现在,本人就八年级思想品德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在教学中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一些具体做法。一、谈谈备课备课也就是课程准备,是构建新知的基础。教师要想上好一课,本人认为至少需要准备如下内容。第一,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所讲述课程的课标要求及在本学科中地位。就挫折面前也从容这课来讲,其旨在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本课在本册教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了解当前学生实际认知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
3、来读教科书的”,由此可见备学生的重要性。在准备本课之前,我了解到我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为,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爱,在学习上得到过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低落情绪,形成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并且,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全面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他们可能片面地认为,挫折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磨难,没有看到挫折对人格发展和智力的开发起到激发和促进作用。由此看出本课教学的重要性。第三,了解认知的一般规律,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特点,设计课程讲授思路。人们的认知过程大都是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因此课程设计安排也应该这样,并且设计的思路一定要符合教师本人特点,不符合自身特定情
4、况的课程设计,即便再科学也带着别人的影子。这就好比穿了别人工作服上岗的工人,看上去好像还不错,但穿错衣服的人一定是不舒服的,这不舒服恰恰会影响心情进而影响到课堂效果。于是在设计挫折面前也从容这课时,我运用了建构主义比较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中的锚式情境教学。该教学法由美国 Vanderbilt 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简称 CTGV)在 1992 年提出式。主要内容为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藉此让学生将数学或其他学科的解题技巧应用到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一样,其目标是针对一个真实的问题提供问题情境,但和基于问题
5、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是,这一问题不一定是真实的问题,可以是假想的问题,问题的情境也可以是假想的情境。介于该理论的支持,我为这一课做了如下设计:复习概念提出问题即遇挫困惑设计问题;安排活动解决问题即战挫解惑课上训练;总结表达能力的培养即践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高延伸即我与祖国。在每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且始终贯穿使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刘翔受挫案例。关于本课主体人物的选择,我也收集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国内外名人、学生身边的人等。最终选择刘翔这一事例,是基于以下考虑:其一,他是中国人,而且是中国的名人,并且确实创造了奇迹;其二,目前他确实面临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指点,这帮助哪
6、怕是精神上的也是很需要的。综合考虑之后,个人觉得讲这一课中心人物,非他莫属。做好了以上准备的我,觉得可以走上课堂进行实际教学了。二、谈谈上课备课的设计思路只是一个方针,起到引导的作用,具体课堂运作还要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所以教师要做到边上课边注意学生反应,适时调整所提出问题,这正是彰显本色教学的最好载体。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那些“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会出现疑问”,要把握好这些点,抓住机会设计问题,因为“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欲望”。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在把握课程主要方向同时,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观察学生,力求第一时间发现因果联系的交接点,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跟随我一同学习找
7、到问题的最终答案。三、谈谈反思有位专家曾说过,彰显新课程特色的课程安排要做到四有,即魂、神、序、效。通过一轮教学实践,在挫折面前也从容这堂课的设计上,我依靠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对课程内容做了大胆变革,紧扣教学大纲要求,脱离课本从新设计了课程顺序,并且这一过程非常适合本人教学习惯,于是课上起来教师很舒服,学生很快乐、有收获。真正做到了构建新知,显我本色。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在日后教学中,我定将不断学习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并藉由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新课改推波助澜,再创新高。参考文献:1何克抗.建构主义信息技术革新高校教学的理论基础.香港“教学技能与教学技术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9972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 83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7277个人简介:赵燕怡(1981.3-)女,河北省廊坊人,河北省廊坊市第九中学,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品德心理方面的研究